中国人留学史话 作者:吴霓


第一章 万水千山一孤僧——从玄奘说起



  大唐有王降敕封,钦差玄奘问禅宗。

  边界远游多少国,云山前度万千重。

  那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事了。一位矢志西行,要探求佛学真经的高僧开始了向印度跋涉的万里征程。他姓陈,本名祎〔yi衣〕,河南洛州缑〔gou勾〕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人们都称他玄奘大师。当时,佛教在唐朝很盛行,可是各地的佛理又各说不一,尤其是唐初流行的《摄论》、《地论》佛性学说不能统一。玄奘于是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以解决佛性学说的分歧。公元627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涉流沙,过葱岭,越雪山,历尽艰险,辗转进入北印度境内。一路上,他且行且学,约经

  四年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在那儿,玄奘拜90多岁的戒贤法师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佛典,历时15个月,学习非常勤奋。为了学习寺内珍藏的其他佛学经籍,他在那烂陀寺呆了近五年。后来他动身遍游印度各地访师问学,到公元641年又回到那烂陀寺时,已是一名对佛经深有研究的大师了。他被邀请主持该寺的讲座,给全寺僧众用印度语讲说《摄大乘说》和《唯识决择论》,论述精微,说理晓畅,听者踊跃,名扬全印。他的知识的广博已大大超过了老师戒贤法师,成为当时印度大乘学系的最高权威。公元645年正月,玄奘谢绝了印度国王和学人的一再恳留,毅然东归,回到祖国。他去印度,前后历时17年,除了途中往来的时间外,其余11年都是在停驻学习,时间是相当长的。回国后,他撰写了《大唐西域记》12卷,记录了他在中亚、印度的见闻。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细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他有计划、有系统地主持翻译佛典工作,从645年3月到664年1月,前后19年,共译经、论75部,1335卷,1300多万言,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玄奘西行求学的事迹一代代流传下来,鼓舞并激励了许多人。我国历代相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以及古典小说《西游记》,就是依据玄奘的印度之行而演绎出来的。可以说,他的这次远足求法,是我国留学教育的一个遥远的先声。这之后,中外文化交流便逐渐展开了,到了明代,还出现了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不过,严格说来,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教育,则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