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作者:李致忠


第一节 什么是书籍?



  关于什么是书籍,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几乎都有清晰的形象,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要是叫起真儿来,这“书籍”一词的形成与演变,还真需要做个简单的交待。

  书籍在古代亦称为典籍、载籍。《孟子·告子下》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东汉赵岐给这句话作注,说是“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也就是登录有关法度方面的文字。《尚书》伪孔《序》则说:“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这里的“典籍”便与“书籍”是同义语了。

  《史记·伯夷列传》谓:“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后汉书·班固传》说班固“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这里的“载籍”显然也是“书籍”的同义语。然“书籍”二字连读发展为一个词,其起源似乎比“典籍”、“载籍”还要更晚一些。

  东汉时有个著名的文字学家,名叫许慎。他有一部著名的文字学著作,叫《说文解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相传黄帝时有位史官叫仓颉,他最初创造了文字。而这文字当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依类象形,叫作文;一类是形声相益,叫作字。将文字着附在一定形式的材料上,就叫作书。可见古人关于书的概念,是凡有文字者都可称为书。

  关于“籍”,《玉篇》一书引用《尚书》伪孔《序》的疏文,说“籍”是借的意思,就是借用竹简以文字记录政事,带有登录、记载的意义,所以叫作籍。这和“书”的概念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后人便将两字相连,形成了“书籍”这个名词。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融于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当上了校书郎,奉命在东观典校秘书。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写了一篇《广成颂》。他在这篇颂文的小序里,自己谦称蝼蚁,不胜区区,职在“书籍”。这大概是关于“书籍”一词最早的记载。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蔡文姬的父亲蔡邕〔yong拥〕,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深受朝廷敬重。他家经常是车马盈门,高朋满坐。一次他正在欢宴宾客,忽然听说王粲已来到门外,慌得他倒穿着鞋就出来迎接。等接进门来之后,众人一看,不过是一位矮小瘦弱的年幼书生,都感到惊奇。蔡邕看透了众人的心思,就对大家说,王粲是名门之后,有特殊的才学,我不如他,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让给他。以示自己甘拜下风。这大概是“书籍”一词的次早记载。可见东汉后期“书籍”一词的概念,已和现在差不多了。比起前边所说的“凡有文字者都可称为书籍”的时代,显然是大大地前进了。因此,关于“书籍”的概念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文字记录性质的档案材料,可以叫作初期书籍;一个是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创作,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这可以叫作正规书籍。这些都说明,书籍有自身发展的历史,书籍的概念也有个演变的过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