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一些宗教仪式与传统的民间风俗相结合,逐渐形成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每逢这些节日,寺院和民间通常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些民族化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节、佛成道节等。
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地佛教以阴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有九条龙喷出香雨为他沐浴。因此,在佛诞节时,寺院要举行浴佛法会。浴佛仪式,先是在大殿或露天设一水盘,在水盘中心的莲台上供奉太子(释迦牟尼)立像。这一太子立像高约数寸,作童子形,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因为据说太子降生时,曾以此姿势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然后在住持的率领下,全寺僧侣上殿,持香跪拜,唱浴佛偈,同时一一以香汤沐浴太子像。所谓香汤,是以旃〔zhan沾〕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天然香料制成的香水。浴佛节上,还要以各种鲜花供奉释迦牟尼佛,并举行盛大的诵经法会。
云南上座部佛教庆祝佛诞节的活动,与民族传统的相互泼水祝福形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泼水节”。泼水的本意是除旧迎新,洗去一年的尘垢,达到消灾免祸、人人幸福的目的。泼水节的时间,是傣历六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四月中旬的某天),历时数天。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幼身穿盛装,于寺院内堆沙造塔,围塔而坐,听僧侣诵经。然后往佛像上泼洒用香花浸泡过的清水,为佛洗尘,叫做“浴佛”。浴佛完毕,青年男女走上街头,端着脸盆或提着水桶,互相泼水祝福。有的还举行赛龙舟等庆祝活动。
藏传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称做萨噶达瓦节。时间是在藏历每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蒙藏地区僧众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礼佛诵经。
盂兰盆节即盂兰盆会,是与佛诞节同样重大的节日。这是汉地佛教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为追荐祖先亡灵而举行的隆重法会。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盆是汉语。盂兰盆,意思是用盆钵之类的器皿盛装食物,供佛奉僧,以解救倒悬之苦。据说,举办这种法会,可以解救祖先亡灵于极度痛苦之中。按《盂兰盆经》上说,释迦牟尼有弟子名目连,号称“神通第一”,他以天眼看见亡母坠在饿鬼道,受尽苦难。目连无能为力,便向释迦牟尼哀告,请求救度。释迦牟尼就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便可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脱离饿鬼道。
梁武帝曾在同泰寺首次设盂兰盆斋供养僧众。唐代对盂兰盆节相当重视,仪式隆重壮观。届时长安城内各寺庙都竞相制作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等,并在殿前陈设供品,伴以音乐仪仗,以助庄严。宋代寺院举行盂兰盆会,开始改供养僧众为施食饿鬼。在寺院募得施主钱米后,僧众就为他们诵经,以荐度亡灵。当时佛教吸取道教中元节的说法,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从此中元节也就与盂兰盆节合二为一了。同时,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民俗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后来出现了放河灯、焚法船之类的活动。
佛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的节日。汉地佛教一般以阴历十二月初八为佛成道的日子。因为十二月为腊月,所以这一天称做“腊八”,佛成道节也就是腊八节。按汉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觉悟成佛之前,曾苦行六年,最后因饥饿和疲劳过度而难以支持。善良的牧女看见释迦牟尼昏倒在地,急忙将自己所带的杂粮和摘采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亲手喂给他吃,使他在腊月八日成佛。汉地佛教徒为纪念这件事,每当腊八这天,要在寺院举行隆重祝圣法会,并效仿牧女做法,熬粥供佛,此粥称做“腊八粥”。宋以后,这一纪念方式传入民间,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习俗,迄今未改。腊八粥通常以香糯、花生、芝麻、绿豆、红豆、杏仁、栗子、红枣之类为原料,用文火慢慢煮熟熬烂成糊状。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节日,汉地佛教还以阴历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届时各地寺院也要举行纪念仪式。
此外,在汉地佛教流传地区,还有一些纪念其他佛或菩萨生日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诞日,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的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诞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的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的诞日,八月二十二日是燃灯佛的诞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的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诞日等。一般说来,寺院比较注重佛诞节、盂兰盆节等规模大、影响大的节日;而就个人信仰来说,在家信徒则往往比较重视观音菩萨、弥勒佛以及阿弥陀佛的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