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夷炮是明末对欧洲所用长管加农炮的通称。16世纪,英国与荷兰已用它作舰炮。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这种舰炮的英国舰船,在澳门附近海域搁浅,葡萄牙当局将舰上装备的30门舰炮据为己有。明廷在天启年间先后购买了这30门西洋大炮。据李之藻称,有一种西洋火炮的管长有一丈多,口径三寸,重3000—5000斤,发射三四斤重的炮弹,附有射表,可安于车进行旋转发射,具有“折巨木,透坚城,攻无不摧”的威力。
明崇祯年间,明廷委派徐元启、李之藻和汤若望等中外军事技术家,按照它的形制构造制成500门。一些地方的统兵大员也捐资制造了许多红夷炮,作为抗击后金军之用。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在皇太极的推动下,后金兵器制造部门也制成了第一门红衣炮。清军入关以后的80年中,继续制造大小各型红衣炮,多达900余门,形成红衣炮系列的火炮,装备清军各部使用,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因此,可以说红夷炮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火器研制者,在融合东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后,所制最后一个系列的古代火炮,在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红夷炮同包括佛郎机在内的各种古代火炮相比,在设计上比较先进,它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管长、壁厚、炮耳的长度和直径等各个部分,因而结构合理,使火炮具有身管长,弹道低伸,管壁厚,安全可靠,射程远,命中精度高等优点。明末清初制造的红夷炮,至今还有不少实物在一些地方收藏着。
(1)现存的明末红夷炮
现存的明末红夷炮在各地多有所见,其中山海关、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等处收藏的红夷炮,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山海关城墙上陈列的一门铁制红夷炮,炮身铭文尚可辨别的字迹有“大明崇祯十六年 仲春吉旦铸造 神威大将军一位 重五百斤……”。可见此炮制于明王朝灭亡的前一年。经过实测,炮身全长278厘米、口径10厘米、炮口至耳轴中线长143厘米、炮口到火门长227厘米、炮耳长13厘米、炮耳直径11厘米。可能是当年安于山海关城墙上的重型守城炮。
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制造的一门红夷炮,重5400斤,其上刻有“钦命总督军门洪承畴 钦命总督高起潜……”等字。河北省石家庄市发现一门红夷炮,其上刻有“崇祯戊寅岁仲夏吉日 捐助制造红夷大炮 总督军务卢象升……”等字。山西省博物馆也收藏了由卢象升等文武官员,捐资制造的两门红夷炮,炮身的铭文与上一门相同。这说明这三门火炮都是卢象升等文武官员,在明崇祯戊寅年(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制造的。据《明史·卢象升传》记载,崇祯十一年,清军分三路南下,卢象升分兵迎战。但因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监中官高起潜主和,故意按兵不动。十二月,卢象升被迫孤军奋战,在巨鹿(今属河北)蒿水桥之战中,炮尽矢竭,献身沙场。这些火炮,是卢象升当年抗清的见证。
(2)清代制造的红衣炮
红衣炮是清代前期制造的一种系列火炮,它起始于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制造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接着又制成神威大将军等火炮。清军在1644年入关后,所制红衣炮的数量增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此外还有神功将军炮、得胜将军炮、制胜将军炮等。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是大型攻城炮,制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共有52门。《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了它们的尺寸。1975年5月,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工人,在该厂发现一门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过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炮身除口沿外,前细后粗,底盖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近炮底处有一个方形火门,炮身中部两侧各横出一个炮耳,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分别有准星和照门,炮身有五道箍,半腰留有一条合缝线,似为铸炮痕迹。炮身保存完好,未见炮车。炮膛底部尚遗留一枚铁铸球形实弹。经测量:炮长248厘米、口径11厘米、炮口外径27.5厘米、炮底径34.5厘米,重100公斤。炮弹直径9厘米,重5.4公斤,与《清朝文献通考》中所载的小型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的尺寸相近。炮身用满汉文字刻有“神威无敌大将军 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等字,与文献记载的完全相同。此炮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二十五年收复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威远将军炮是清朝所制造的一种红衣炮,制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山海关城楼上陈列有两门,炮身长101厘米和100厘米,口径四厘米和五厘米,口径外侧有唇沿,炮管前细后粗,底盖如覆盂,盖上有球珠,后部两侧各有炮耳横出,炮身下部有大插销,便于将炮安在架上。炮身刻有满、汉文“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 总管景山炮鸟枪 监造赵昌 监造官员外郎张绳祖 笔帖式西尔格工部员外郎实相 笔帖式康格 匠役李文德”。故宫博物院内也藏有一门大小与刻字基本相同的威远将军炮。炮身所刻匠役李文德之名,在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间(公元1690—1718年)所造的火炮中屡有出现,足见他是当年火炮的主要制造者,其功在总监、总管之上。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是一种长管红衣炮,制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钦定其名,共有61门,重3600—7000斤,长9.75—12尺,口径3.8—4.9寸,弹重10—12斤,装药5—10斤,用铁轴炮车运载。《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刊有此炮的图形,炮身用满汉文字刻有“武成永固大将军”等字。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门,与文献所载相似,至今保存完好。经实测:炮身长330厘米,口径16厘米,重约5000公斤,弹重10公斤,装药五公斤,是一种车载攻城炮。日本的箱崎八幢宫也藏有一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康熙以后,自雍正至道光年间,清朝所制大中型火炮,基本上仍是红衣炮系列的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