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何许人也?后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无从寻觅。然而托用其名的《三略》,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
(1)黄石公授书张良的故事
史家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讲述了圯上奇翁黄石公授书张良的故事。据说秦朝末年,韩国贵族中一位很有作为的青年张良,曾试图刺杀秦始皇,结果未能成功,便更改姓名避难至下邳(今江苏邳县)。 一天,张良闲游路过一座桥时,看到一位老翁故意将鞋甩到桥下,并让张良去捡。张良虽愕然,但面对长者,还是把鞋捡了回来。然而,老翁又让张良给自己穿鞋,张良恭恭敬敬地照办。老翁笑曰:“你这个年轻人是可以传授玄机的!”并约张良于五日后的清晨到桥头相会。头两次张良都迟到了,被老翁申斥一番。第三次张良于半夜时分就来到桥头恭候,老翁亦至,非常高兴,并赠书一本给张良,说:“你读这本书就可做帝王之师了。再过10年,天下将要打仗。过13年,你将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我的化身——一块黄石。”说完,飘然而去。张良在下邳住了将近10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他跟随刘邦西上,成为刘邦的军师。 又过了三年,张良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便派人把黄石取回家供奉起来。张良死后,与黄石合葬一处。后人称圯上授书与张良的老人为“黄石公”。
图12 《续古逸丛书》影宋本《黄石公三略》
(2)托名黄石公的《三略》
《三略》又名《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经多方考证,它既非黄石公所著,也不是张良所受之书,很可能是秦汉之际熟悉张良事迹的隐士所作。三国时期已见其名,《隋书·经籍志》开始著录。今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见图12),以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3800余字。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著名兵书。
《三略》认为,贤明的君主首先要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选用贤才管理国事,要“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才能得人心。其作者很重视民众的作用,指出“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进而强调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以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战争。
《三略》在治军思想上的突出之处是,既重视将帅的指挥作用,又重视士兵的战斗作用。即将帅是统率全军、创造有利态势、战胜敌人的指挥者,士卒则是奋勇战斗、消灭敌人的主力。为此,将帅既要有优良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做到清廉、镇静、公平、严整,能接受下级的意见,能决断是非曲折,能容纳人才,能采纳众人的建议,能知国家风俗,能研究山川形势,能了解地形险阻,能掌握军队的权柄。将帅要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水井尚未凿成,将帅不可谓口渴;军灶尚未成炊,将帅不可言饥饿;帐篷尚未搭好,将帅不可言疲倦;冬季不着皮衣,夏季不用摇扇;雨天不撑伞;战时与士卒同赴危难。在此前的兵书中,还没有一部能像《三略》这样论述将帅和士卒关系的。
《三略》问世之后,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唐朝贤相魏征将其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中。宋朝将其定为《武经七书》之一。西夏国将其译成西夏文。《三略》于唐朝传到日本、朝鲜。足见《三略》影响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