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书 作者:王兆春


第七节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李筌自谓少室书生,所著《太白阴经》,是晚唐一部著名的综合性兵书。

  (1)少室书生李筌

  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里籍不详,生卒年月不见记载。大约生活于唐肃宗至代宗年间(公元756—779年),自称少室书生。他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进太白阴经表》的落款是:“正议大夫持节幽州军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使上柱国臣李筌”;在永泰四年(公元768年)所作的《太白阴经·序》中,署名为“河东节度使都虞侯臣李筌”。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集仙传》称李筌“仕至荆南节度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阴经》。又《神仙感遇传》曰:‘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似为“经”字之误)十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后据《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等书目记载,李筌还著有《孙子注二卷》、《青囊括一卷》、《阃外春秋十卷》、《通幽鬼诀二卷》、《军旅指归三卷》、《彭门玉帐三卷》等兵书。从这些记载中可知,李筌是精通文墨,任过军政要职,有政治和军事经验,著有多种兵书的官员,老年入嵩山隐居,不知所终。但后人却以李筌入山隐居,编造出“李筌常游名山探奇术,于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黄帝阴符经》,遇骊山老姥,指明秘要,洞究深微,撰为兵书,名曰《太白阴经》”(《进太白阴经表》注)的神话,使李筌其人其书,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若拨开虚无飘渺的神幻迷雾,《太白阴经》便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晚唐以前军事状况的综合性兵书。

  (2)晚唐综合性兵书《太白阴经》

  全名为《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由李筌献给朝廷。明以前只有抄本流传。现存最早的是明汲古阁抄本,清嘉庆年(公元1796—1820年)以后,被《墨海金壶丛书》、《守山阁丛书》(见图13)、《半亩园丛书》等多种丛书收录,刊印成10卷本,近九万字,流传较广。另有《四库全书》收录的八卷本传世。

  《太白阴经》的精辟之处在于对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论述。它认为,阴阳之术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只有依靠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人有勇有怯,但勇、怯不是天生的,与生长之地无关,关键在于培养、锻炼和使用的得当与否。“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人无勇怯》)。人谋的最佳效果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的。它指出,高明的将帅不一定要亲自部署战阵,而是能运用谋略屈服敌人;善于布阵的将帅不一定要亲自交战,而是能运用巧妙的阵法战胜敌人;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则是能运用灵活的战法使己立于不败之地;能够主动消除导致失败隐患的将帅才能避免败亡(《善师》)。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但善于延揽国内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且能设法使敌国之人才也为己所用。使用人才时要赏罚公平,做到“赏无私功,罚无私罪”(《刑赏》)。仁智的将帅要关心爱护士卒,与士卒共安危、同患难,使士卒听从命令,拼死作战。在指挥作战时,将帅能善于筹划,做出周密的部署,乘敌之隙,攻其无备,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见利而进,无利而退,这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图13 《守山阁丛书》影印本《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还对军典礼仪、各种攻防战具、宿营行军、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屯田、人马医护等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各种兵器、攻守城器械、城防设施、水军战船的论述,其内容占全书篇幅的10%左右。反映了唐代以前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大多被宋代《武经总要》所转录。从兵书的编纂体例上说,《太白阴经》已经具有分类论述军事各科目的某些特点,是古代兵书从单一的兵法理论论述向兵法理论和军事技术理论论述相结合的过渡,为以后的百科性兵书的编纂,提供了借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