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词曲赋 作者:刘耕路


第二节 南宋诗歌



  公元1126年,北方金兵攻入宋朝首都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高宗在南半个中国建立政权,后定都临安(今杭州),这就是南宋。

  南宋时代的诗虽然仍受着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巨大的兴亡巨变改变了诗人们的心境,使南宋时代的诗歌具备了时代特征,其最大成就是以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其次是以范成大为代表的田园诗。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是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他景仰杜甫,南渡以后对杜诗有了更深的体会,逐渐形成了自己慷慨悲凉的风格。如《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海山楼在广州。诗中充溢着浓郁的伤时忧国的感情。楼头的栏杆面海而立,眼前壮阔的景象正好用来象征诗人报效国家的博大襟怀。岸边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随同海潮一并送入诗人眼帘,海山楼四围的春色携带绵绵细雨一并来到楼前。大好河山自然地撩起诗人的爱国之情。半壁山河失陷,自己无力回天,只有抱着刻骨的遗憾赋诗言志,用长声舒啸来排解胸中的抑闷。不见“灭胡猛士”是国家的悲剧。尽管自己登楼赋诗与当年杜甫登单父台赋诗相像,但情感却又大不相同。杜甫登单父台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君臣相得,国家富强;而自己此刻面对的却是山河破碎的现实,国家民族陷入苦难之中。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是孔子弟子宓子贱当年抚琴的地方。陈与义写过一首著名的小诗《牡丹》,意味深长: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是洛阳人。伊、洛即伊水和洛水,洛阳即是洛水之北的意思。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县。龙钟客,指年老体弱的人。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作者已有10年不见家乡的容颜了。洛阳以盛产牡丹名闻天下,此刻作者在遥远的异乡独自一人默默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独立东风”一句涵着多少意思?粗说,可以说是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的种种预测和憧憬,等等。作者没说出来,读者可作合理的联想,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在南宋有“中兴四大诗人”的说法,这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人说的。这四人年龄相仿,且是好友。其中的尤袤留存下来的诗少而且差,所以不被称道,其余三人名气都很大。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的诗开始学黄庭坚,后来改学晚唐诗歌,形成了自己活泼、平易、自然的风格。如他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dou mou都谋〕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全家总动员。雨天插秧,雨笠像是战士的头盔,簑衣像是铠甲,尽管这样还是从头到肩胛都湿透了。抢农时,连吃早饭都顾不上了,只管低头干活。未等秧苗侍弄妥贴,又要忙去照料鹅鸭。全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忙”字,然而“苦”字也透露出来,诗人的同情也就不说自明了。这就是“意在言外”。他的小诗《宿灵鹫寺》既是写景又像说理,很有趣: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灵鹫寺在江西广丰县。夜间住在寺里,像是下了一夜大雨,待早晨起来看,才明白根本没有雨,是急湍的山泉扰了诗人一夜。泉水在山里响个不停,流到山下的溪流里就没动静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就知道,诗人描绘得非常贴切。有人说这是一首寓言诗,用泉水比喻读书士子,在野时有许多激昂慷慨的议论,待到当上官就一声不吭了。这么理解也很贴切,作者本意很可能就是双关的。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以善写田园诗闻名后世。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村生活自然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在王维一类诗人笔下只写农村的幽静闲适,不写农村的苦楚;在王建一类诗人笔下农民的苦难表达得很充分,但极少有淳朴善良的风俗和生活情趣的描绘。范成大两者都写,凭着爱的感情去写,凭着高超的艺术造诣去写,因此可以说他的田园诗超迈往者,后来也没有人超得过他。我们从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48首》中选出几首欣赏一下: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卖茶。

  夏日的农村很恬静,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菜花田里无声地飞舞,这时突然鸡飞狗叫,有个行商出现在村子里,大家纷纷出来买茶,呼兄唤嫂,携儿抱孙,和小贩讨价还价,小村里顿时热闹起来,这是多么好的一幅风俗画!诗人以和农民平等的感情将它写出来,这本身就是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男耕女织是农村的基本劳动内容,男女都要各司其职。幼童整日整年看到的就是这些,所以他们的游戏也是模仿大人劳动。为什么不种麻偏种瓜,因为瓜甜,是农村孩子仅能享到的口福,这里又把儿童的天真心理透露出来,令人爱怜之情油然而生。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里描绘丰收的景象。粮食就是农民的性命,有希望全家吃上饱饭,累死都心甘情愿。连枷是打稻的用具,打在稻穗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在歌声笑语中他们一直干到天明。上面的三首都是写常年或丰年的景象。为了活着,农民还要经受许多苦涩艰难: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水面亦收租。

  没钱买田或租田的农民就到水里讨生活,种菱角卖钱度日,手指被扎得流血,由于劳累和饥饿,人变得又黑又瘦像个活鬼。可是官府连这样的农民也不放过,水面也要索取赋税。逢到灾年,苦难就更说不尽,下面这首诗真是刻画入骨了:

  黄纸蠲〔juan捐〕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黄纸”指皇帝的诏令,“白纸”指县官的文书。皇帝下诏免除灾民的赋税,可是县官照旧发下文书索租。穿黑衣的公差纷纷下乡催逼农民,这正是他们敲诈勒索的机会。他们对农民说:“我们长官头脑糊涂(冬烘即糊涂),好胡弄,只要你给我足够的买酒钱我就走,不为难你。”“旁午”是纷繁交错的意思,可见索租的皂隶不是一拨,农民要向他们一次次行贿,好酒好肉招待,有多少苦水都得强忍着咽进肚里。

  “中兴四大诗人”成就最高的诗人当属陆游。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在动乱中度过他的童年时代,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成长为一名热诚的爱国志士。中年时代在南郑有过一段从军的经历,直至85岁去世,大半生都在宦海中浮沉。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半壁山河,重建统一的祖国。他一生留下9000多首诗,大多是忧国爱民之作。青年时期他就写过“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拏”的豪壮诗句。这种信念一贯坚定,老而弥坚,直至他离开人世。我们先读他一首古诗《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向金人屈辱求和之后的第14年(15年是约数),在这期间南宋朝廷一直苟且偷安,引得诗人无比悲愤。权门在歌舞享乐,战马肥死,弓弦朽断也不敢开战。守边将士等到头白也没有为国一战的机会,他们在笛声中抒发的壮烈情怀谁能理解?过去战死沙场的将士的白骨仍暴露野外,无人替他们报仇。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人民就英勇善战,怎能让女真侵略者在这里繁衍子孙?沦陷区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盼望着南宋朝廷来解救他们,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在屈辱地哭泣!公元1178年,陆游从四川回临安路过忠州,凭吊了杜甫当年的故居,写了《新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中原草草失承平,戌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bi庇〕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当年安禄山叛变,中原大乱,唐朝的两京(洛阳和长安)失陷,扈跸(随侍皇帝的)老臣杜甫被迫流寓四川,在万里长江的波涛声中怀念战乱的中原。陆游是借凭吊杜甫来抒发自己和杜甫一样的忧国之情。笔者曾看到成都杜甫草堂里,杜甫塑像两边坐着黄庭坚和陆游,人们认为他们是杜甫的传人。如果说黄庭坚主要是继承了杜甫写诗的艺术技巧,那么陆游主要是继承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也是在从四川东归的途中,陆游又写了一首《楚城》凭吊屈原: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此时距屈原的时代已过去1500多年,时代已经大变,但读者可以联想到还有一点共同处,就是凭吊者和被凭吊者都生活在国家危难之时,都是爱国者,因此陆游才深情地写了这首诗。由屈原到杜甫到陆游,伟大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陆游60岁时写的一首《书愤》很有名: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青时不懂世路艰难,北望中原意气满怀,准备驰骋疆场干一番大事业。他曾经历南宋主战派建造高大战船在瓜州渡口抵御金主完颜亮南侵,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他自己也有过从戎南郑身骑战马亲临大散关前线的经历,使他颇感自豪。然而进军中原终于没能成为事实。南朝刘宋时期的大将檀道济曾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自比。诗人年轻时也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是如今无情的岁月已使他两鬓斑白,抱负落空,只有扼腕叹息了。这时诗人又想起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为北伐中原耗尽毕生心血,“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句),然而他写的《出师表》却流传天下,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和他的功业相比。最后笔锋陡然一转,去颂扬赍志以没的诸葛亮,引发读者许多联想,余韵无穷。

  南宋朝廷是个腐朽无能的朝廷,有志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因而使得陆游常常产生厌倦情绪。他的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就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京城临安官僚们争权夺利,人情淡薄,使诗人产生出一种自怨自艾、无可奈何的心情。春天来了,清晨雨霁,有姑娘沿街叫卖初开的杏花,这样美好风情仍不能使诗人开心。无聊时就练习书法和品茶来消磨时光。晋朝诗人陆机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陆游化用其意说,不用担心京城的灰尘染黑干净的衣服(隐喻不要让腐败的世风污染了纯洁的灵魂),清明节前就可赶回可亲可爱的家中去了。陆游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农民父老有着和谐亲爱的关系和感情。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他到农村向穷苦百姓送药治病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淳朴的农民为纪念陆游的活命之恩,很多人都用“陆”字给孩子命名。他在中年时期写的《游山西村》也是写他和农民间的美好感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趁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酒是农民自酿自用的酒,于腊月酿制,故名。豚就是猪。丰收年,农民有酒、有鸡、有猪肉招待陆游。颔联是人们都熟悉的名句,人们在遇到难题突然找到解决办法时,常引用这联诗句,那是引申其义而用之,其本意还是写景。春社是于春天举行的祭祀土神的节日,农民靠土地为生,所以这个节日很隆重,很热闹,他们也借此娱乐自己。农民世代一贯的简朴生活和纯真的感情使诗人留恋不已,很愿意在闲暇时间常去拜访他们。

  陆游是个多情和钟情的人。他与第一个妻子唐琬婚后感情甚笃,因陆母不喜欢唐琬,终于将他们拆散。后来他们在沈园不期而遇,有诗互相赠答,其后不久唐琬就死去了。陆游到晚年还在写诗怀念她: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一出爱情悲剧,发生在陆游身上,千载之下仍令我们为之叹惋。

  陆游于1210年逝世。临终前仍作诗嘱咐其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有人称他为“小李白”,有人将他的诗比作杜诗,称之为“诗史”,都说明后人对他评价之高,热爱之深。他的执著一贯的爱国情感,他的才气豪健的艺术风格,在诗史上并不多见。爱国主义是一种永恒的情感,特别是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陆游的诗就更显出其可贵的价值。近代学者梁启超曾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到南宋后期出现过被称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一些诗人,他们是以“江西诗派”反对派的面目出现的。“永嘉四灵”(因其四个成员徐照〔字灵晖〕等名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而得名)诗格不高。“江湖派”中除刘克庄、戴复古比较有名,但其总体成就不大,和其前辈不能相比,故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宋朝末年出现了一批爱国诗人,其中最突出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字履善,自号文山。他先中状元,后任宰相,所以有“状元宰相”之称。宋末大乱中,他义无反顾地起兵领导抗元斗争,历经险难,在1276年被俘。元将张弘范逼降,文天祥出示《过零丁洋》诗,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张弘范知他不可逼,便把他解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劝他给蒙古人做官,仍被他拒绝,囚禁三年后在柴市就义。他死后,人们在他衣带里发现一张纸条,上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尔今尔后,庶几无愧。”为民族大义,宁死不屈,果然其丹心光耀千载历史。我们先读他一首《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这是作者被俘后解往大都途经真州(在今江苏)时写的。山川依旧,故人星散;到处是战乱的痕迹,囚车行进在车尘马足之间。他回顾几年来的经历,觉得朝廷失策,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导致覆亡,天地间都充溢着亡国的愁怨。 自己被解往燕山方向,夜已向尽,迎来的是又一个凄凉的早晨。文天祥的不朽之作,当然要首数《正气歌》。诗的开头就气概不凡: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作者从儒家世界观出发,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磅礴的正气,这正气形成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地上的高山大川,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永恒的正气的象征。人秉承这种浩然正气才成为人。浩然正气充塞宇宙,无所不在。当天下太平时,正气表现为朝廷政局的和谐;一旦临到危难,人们的高尚气节就表现出来,并在历史上永垂不朽。接着作者罗列出12位历史上表现出浩然正气、视死如归、大节不亏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作者认为自己成为囚徒,关在阴暗的牢房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可是居然什么疾病都染不上,就是因为具备这种浩然正气,凭借巨大的精神力量活了下来。诗的最后,作者写道: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把荣辱生死看得像浮云一样无所谓。但忧国忧民之心仍像天空一样没有终极!历史上的贤哲(如孔、孟)已经远隔,历史上的英雄典型已成过去,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永在,在屋檐下展读历史,那种不朽的民族精神仍在照耀着自己,激励自己去成就高尚完美的人格。

  《正气歌》在历史上曾激励过无数有志之士。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正气歌》就成为极好的教材。文天祥的名字总是和“正气”联在一起。文天祥和《正气歌》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汪元量是经历宋朝灭亡的诗人之一。他原本是侍奉谢太后的琴师。宋亡后,他随谢太后和幼主赵昺(“显”的古字)一同被俘虏到大都。在大都期间他曾到狱中探视过文天祥。他的一些诗歌记叙了被俘北上的过程。我们试读其中两首: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宋代宫廷里把一夜分为六更,比民间多一更。报更的鼓点已报六更过尽,庭院中照明的火把一直燃烧到天明。当时小皇帝赵昺还是幼童,由谢太后(名道清)掌政,故侍臣已写好的降表要由她签名。堂堂大宋皇太后原是至尊至贵的人物,此刻不得不亲笔签名投降,还要卑躬屈膝自称“臣妾”,作者的讽刺之意与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

  这是作者被押送北上时在船中所见。战后的景象荒凉残破,宫女们不知下一步等待她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所以整夜不眠。这时听到岸上有人唱起追悼在襄阳被元军杀害的军民的悲歌,心中是何滋味?汪元量是个平民,目睹了南宋灭亡的全过程,他爱国之心不泯,写出这些令人心酸泪落的诗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