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楼庆西


第四节 陵墓地下部分的雕刻



  陵墓地下的雕刻品因为保存得完好,所以比地上的雕刻数量更多,形式更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一大批艺术珍品。

  早期的墓葬中能见到的雕塑品最大量、最精美的要算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了。这是一种用土塑造然后烧制成的陶器,从已经挖掘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马俑中,可以分为弩、步、车、马四个兵种。它们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大小与真人相近,粗看形象相似,但细观却神态各不相同。更有意思的是每一件人俑都分解为头、手、躯干、足等七种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成整体。这种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反映了秦代雕塑的高度技艺水平。这数以千计的兵马俑还只是始皇陵区的一小部分,而且还只是陵墓地宫外围的殉葬区域,真正地宫中的精品想必会更加令人惊叹。

  汉代的地下墓室都用砖或石为结构,形式多采取板梁式,即墓室的墙和顶全用大块的石材和砖构筑。砖长约1.5米,宽0.6-0.8米,厚0.2-0.3米。后来为了便于制造,墓室的顶改用拱形券或者小块砖层层叠出的结构。这个时期的墓室里,石和砖的表面多有雕刻作装饰,称为画像石和画像砖。雕法是用刀在砖石表面刻划出印,没有高低起伏者称为线雕,雕出高低层次者称为浅浮雕。雕刻的形象有人物、植物、兽类和建筑,表现的内容多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如宴客、打猎、放牧、出行、收租等;也有表现当时流行的神话故事情节,市俗生活如播种、收获、煮盐等劳动的场景。这些雕刻有的构图紧凑,雕刻细致精美;有的虽比较粗犷,但却十分生动雅拙,为今人留下一批古代民俗生活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宋代皇陵至今没有发掘。在已经发掘的一批宋、辽、金墓穴中,使我们见到了另一种风格的雕刻作品。散布在河南、山西一带的中小型墓室多为砖筑,墓室不大,有的只有二米见方。它们的特点是把墓室四壁装饰成墓主人生前的环境,例如山西侯马市的董海墓和董明墓都建于
 


  图12 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剖面图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金代(图12),在墓的四壁表现出墓主人的住宅形象,每面都是三开间的房屋,有门有窗;墓主人夫妻端坐正面桌子两旁,桌上放着食物、花卉;有的还有戏台,台上男女戏子正演着戏曲。所有这些形象全部都用砖雕刻而成,连建筑上的立柱、横梁、屋檐下的斗拱,门窗上的花格装饰都一一表现出来,甚至小戏台上的人物表情都有细致的刻画。置身墓中,仿佛又回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之中。这种世俗化的表现手法是这一时期墓室建筑的特征。

  明、清两代皇帝陵墓地宫的发掘又使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陵墓建筑的雕刻。明定陵地宫第一次向我们揭示了地下宫室的宏伟面貌,但定陵地宫的装饰雕刻不多,而真正显示地宫雕刻艺术的还是清东陵的裕陵地宫。裕陵是清代乾隆皇帝陵墓。乾隆当皇帝60年,活到89岁,自称为“十全老人”,裕陵地宫的规模和雕饰的确反映了这位盛世皇帝的志得意满。地宫为石筑,进深54米,面积有372平方米。整座地宫的四周墙壁和宫顶都雕满了佛教内容的装饰;四道墓门,八块门扇都是由高三米,宽1.5米,厚19公分重达三吨的青石制成;每扇门上各雕有一座菩萨立像。他们头上戴有莲花瓣的佛冠,耳戴佩环,上身袒胸露臂,肩上披着飘舞的长巾,双手还掐着西蕃莲,下身穿着长裙,腰上系着长长的垂珠菊花,赤着双脚,立在出水的芙蓉花上,面目脉脉含情,体态轻盈端庄,在高起的雕像周围装饰着浅浮雕的卷草纹。在主要的地宫墓室里,顶部刻有三大朵佛花,花心由佛像和梵文组成,外圈有24个花瓣。在墓室的东西壁上雕刻有佛像和象征着吉利的八宝图案。在四周墙上刻满了印度梵文的经文和用藏文注音的番文经书,梵文共647字,番文294645字。所有这些菩萨像、经文、装饰图案都妥贴地安置在地宫的墙上顶上,布局紧凑,雕刻细腻,整座裕陵地宫成了一座地下的佛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