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山水画,在盛唐时期已颇具特色,可惜他们的画迹已不可睹。五代、宋初是山水画大发展的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大家。例如荆浩、关仝,根据对北方真山真水的感受,采取“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画气势磅礴的全景山水。例如,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都是如此。生活在南方的董源、巨然则专画江南一带的水光山色。
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西省南昌)人,生活在10世纪。被后人称为南派山水画的创始人。作品有《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潇湘图》、《溪山行旅图》等。其中《潇湘图》最能代表他的绘画风格。
《潇湘图》高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苍茫的山峦起伏连绵,平远而深幽。宁静的江水傍依着交横的洲渚〔zhu主〕,曲曲弯弯伸向远方与天光相连。山坡上有茂密浓郁的丛林,滩涂浅水之间有俯仰多姿的芦苇。河右岸,数人在奏乐、吹打,似在迎接向岸边驶来的小船。船上六人,有朱衣者坐于伞下,大概是被迎接的贵人。河对岸,有许多渔民正在撒网,另一侧还有一小舟荡于水中。画中人物虽细小如豆,细细看去,却各具姿态。观此图,好像置身于湿润多雨的江南幽境,会使人产生超乎尘世的联想。
此图水墨淡着色。山石用披麻皴法,山顶多用花青水墨小圆点,点簇。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苍茫、浑厚的特色。人物用鲜艳厚重的粉白、青绿、朱砂等点画,在清幽淡远的水光山色之中,非常醒目,但并不喧宾夺主。
汤垕的《画鉴》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董源画草木葱茏、风雨迷蒙的江南景色,李成画平远萧疏、烟林清旷的齐鲁风光,范宽则画峰峦浑厚、势壮力强的关中山川。三家三种风格,均有“百代标程”之誉。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高峰期。
李成(公元919—967年)字咸熙,唐宗室后裔,长安人,五代时避乱流寓北海营丘(今山东临淄),人称“李营丘”。山水画初师荆浩、关仝,后隐居山林,师法自然。他画的平原寒林,最为潇洒清旷。笔法洒脱,墨法精微,形成一种文秀风貌。李成的真迹在宋代已不可多见。目前,唯有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传为李成所作(一说为宋人摹本)。
范宽,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不详,大约生活于11世纪初年。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开始学李成的画法,后来他领悟到,绘画不能单纯摹仿别人,而应面向大自然,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思。于是,他迁居于终南、太华诸山,深入观察四时景物在日月阴晴、云雾雨雪中的变化,有感于心,便发于笔端,终于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范宽的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溪山行旅图》是他的代表作。徐悲鸿曾说:“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溪山行旅图》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正面有一大山突兀而起,巍峨雄峻,密林布于峰顶,更增加其苍茫浑厚之感。飞流如线,千尺直下。山岚雾霭回荡于峰峦丘壑之间,拉开了主峰与近景的距离。细观近处,大石盘结,古木葱郁,幽暗中见层层深厚。山溪如注,从盘石中汩汩而出。行人赶着驮运货物的马匹,在起伏蜿蜒的山路上行进,他们的出现,不仅衬托了山川的雄奇,也给画面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溪山行旅图》的特色有三。一是采取全景式近镜头构图,让主峰正面矗立,占据整幅画面的2/3,造成视觉上的逼人之势。其二,用笔坚实有力。山石树木,全用短条子皴和点簇、抢笔(一种用笔的方法,由蹲而斜上急出为抢)之法画成。笔笔严谨、扎实,不加渲染,成功地表现出山石质地的坚硬感,真实地再现了北方山水雄强、苍劲之风神。其三,巧妙地利用细节描绘,如山溪、驮马、行人等,创造了一种可观、可游之情境,使观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宋代画家文同看了范宽的画曾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高堂挂虚壁,爽气来不断。”
北宋中晚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有郭熙、王诜〔shen申〕、米氏父子和王希孟等。
郭熙(公元1023—约1085年)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宋神宗时入宫为画院艺学,因画艺超群,后升至翰林待诏直长。画山水师法李成,又能博采众长,奠定了他个人风格的基础。与此同时,郭熙又十分注重观察自然山川的四时变化和晨昏景色给人的独特感受。他还极为重视营造画面意境,因之在他的笔下,无论是高山峻岭的长篇巨制,还是树石历历的平远小景,都是优美的“可游可居之境”,表现出当时文人渴慕林泉、与自然相亲的思想意愿。郭熙早年画风细致秀美,晚年趋于雄壮。画山石多用“卷云皴”和“鬼脸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郭熙不仅能画,还深入研究画理。他的绘画主张和实践经验,由其子郭思整理成书,名曰《林泉高致集》。全书分水训、画境、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是中国最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述。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画家人格的修养和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山水画的章法结构、笔墨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如,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理论以及“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精彩论述,对后代山水画有很大影响。
郭熙的现存作品有《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关山春雪图》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纵158厘米,横108厘米,画于1072年。气势之雄伟可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驾齐驱。其中勃发涌动的情致,又是范宽作品中所没有的。它描绘早春时节的清晨山景。还未散尽的雾霭,轻轻地浮动于山峦之间。还不曾发芽的树木,舒展着枝桠,似乎在等待着和煦的阳光。山石被不知来自何方的神秘之光照亮,于明暗闪烁中,产生一种升腾欲动的感觉。山溪涓涓,浅水潺潺,又有行旅待渡的人物穿插其间,于清秀润泽中,表现出万物复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米氏父子的山水画,别开生面,更富文人情趣。米芾〔fu浮〕(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宋徽宗时曾为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其子米友仁(公元1074—1153年),字元晖,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学士。米氏父子画山水宗法董源,又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独特感受,信笔画去,不求工细。以浓淡不同的墨点,表现烟雨迷蒙的意趣。他们不再以形象的真实感作为绘画的宗旨,正所谓“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疏松、洒脱的“米点”皴不仅是水墨山水画技法上的一种变异,还开创了文人画的一代新风。可惜,米芾山水画的真迹已不存。米友仁的传世作品尚有《潇湘奇观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山图》(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
在宋代,承袭李思训格体的青绿山水画,最出色的作品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此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山峦起伏,江河浩荡,在将近12米的长卷上展现出千里山河的辽阔和壮美。山水之间有村落房屋、桥梁楼阁、渔舟客船、飞鸟车马、行人渔夫,内容丰富而有情趣。画家将这些景物安排得高低得当、远近相间,虚实相生、浓淡相宜。虽然以鲜艳的石青石绿染色,但凝重而不浮艳。总体看青山绿水开阔辽远,气势非凡,局部看山水树石、人物马匹又刻画得十分精细入微。尤其是那波光粼粼的河水,描绘得很有光感,似乎这一切都沐浴在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中。
此图原无作者款印,从后纸隔水上当时宰相蔡京的一段题跋可知,这幅画是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四月八日皇帝赐给蔡京的。作者是画院学生王希孟。题中记云:“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指宋徽宗)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据说,王希孟完成此图后不久便病死,只有此一件巨制杰构留传于世。
山水画发展到南宋,又获得了新成就。画史称“刘、李、马、夏又一变也”,指的就是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这四个南宋画家对山水画的突破和变异。马远的《踏歌图》可看作这种新风格的代表作。
《踏歌图》是一幅有人物情节的山水画,高191.8厘米,宽104.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上半部画数峰峭拔,古木参差,都门遥遥,云烟掩映。近处的山湾里,巨石坚硬,草木初荣,柳枝挺拔,新篁〔huang皇〕摇曳,溪水潺潺,小路弯弯。田垄溪桥边,有几个农民欢娱地踏着节拍,边走边唱。他们似乎有几分醉意,前面的一个须发花白,手拿短杖作回头状,似与桥上那个右腿抬起,双手打着节拍的农民相互唱和。后面两人也合拍而歌。在田垄的前方,有两村童回头看着他们,顽皮地嬉笑。如此这般的快乐,是去参加节日的盛会,还是酒足踏歌而归?此图上方有“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京。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的题句。传为宋宁宗的皇后“杨妹子”所书。这显然是帝王们以此来标榜南宋偏安一隅的繁荣太平,画面上洋溢着歌舞升平的欢乐气氛。
《踏歌图》在构思、构图以及笔法、墨法上都很有特色。首先,它不像其他山水画那样将人物画得很小,只起点缀作用,在人物的处理和刻画上,功力颇深。笔墨简练,但动态神情却具体生动,并与奇峰异景相呼应,创造了一种欢乐、融洽的有情之境,将描写山水与表现世情风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构图上,一改北宋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方式,择取大自然中最美的一角,提炼概括,精心安排,着意刻画,并十分注重空间的处理。画中远景简淡清旷,中景和近景则结实凝重,对比强烈,显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意象。在用笔运墨方面,也改变了北宋山水画多用的“短条子”、“抢笔”的皴法,而以水墨苍劲的“长斧劈皴”和起笔方平、收笔尖长的“钉头鼠尾”皴画山石,线面并重,层次分明,似有光感,成功地表现出浙西南一带峭拔坚硬的山石特色,给观者一种鲜明、爽快、刚健苍劲之感。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生长在钱塘(今杭州),生卒不详,公元1190—1224年为南宋画院待诏。其祖父、伯父、父亲、兄弟都是画院画家。马远承其家学,以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独步一时。他的突出成就是能取各家之长,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与生活感受,创造了山水画的一种新语汇和新格局。其画风对后代,尤其是明代的浙派产生了深刻影响。马远的传世作品还有《水图》、《雪图》、《楼台夜渔图》、《寒江独钓》、《探梅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