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 作者:金正耀


第三节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太平道起义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领导五斗米道起义响应。五斗米道也叫米道、鬼道,因入道的人须出五斗米而得名,也是一支与太平道同时兴起的民间道教势力。

  道教传统的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但据史书记载,张修应当也是前期领导人之 一,他后来被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杀。张鲁夺取了五斗米道的领导权后,做了很多改进和调整工作,使它的势力进一步扩大,结果得以在汉中地区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与中原地区的中央统治者分庭抗礼,前后达30年之久。当时朝廷自顾不暇,没有力量讨伐他。直到曹操远征巴蜀,他看到不能抵抗,便向曹操投降,得到了官职封赏,地位仍很显赫。张鲁跟随曹操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有几万户人家也被曹操分散安置到长安(即今西安)、洛阳、邺城(今河南安阳北)等地。于是五斗米道又开始在内地传播。五斗米道组织以“治”为单位,在巴蜀汉中原来分设有24治。天师是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群众。它的各级首领名称虽然特殊,但组织系统完全仿照当时的官吏制度,相当严密。

  五斗米道的宗教活动大致与太平道相似,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专门有一个名称,叫“鬼卒”。成为组织骨干后,给他统领一些新的信徒,他就成了“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准备有米肉菜肴,供给过往行人。行人可以自由地取来吃,但吃饱肚子就算完,不能过多,否则,就要招来灾祸。

  《典略》这本书还记载,张修在汉中发展五斗米道组织,也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手段传教,他的方式和内容大致跟张角相同。有人生病,就让他向神忏悔,求神宽恕。专门有一所洁净的屋子,叫“静室”,作为病人忏悔之所。祭酒还负责为病人向神祷告请罪。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神。祷告请罪时要写“三官手书”,即写明病人姓名和病人愿意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分别放在山上,埋入土中,投进水里,表示给天地水三官。祭酒还带领信徒诵习《老子》这本书,负责讲解。

  流传下来的《老子想尔注》这本书,就是五斗米道祭酒们讲解《老子》的记录。它的性质跟《太平经》相近,也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它也讲天人感应这一套。但《想尔注》反对《太平经》成仙有命的说法,强调只要努力修炼,就能成仙。这样自然更能吸引信徒,扩大它的势力。《想尔注》中讲了很多修道方法,并要求信徒遵守像忠孝诚信、行善积德这些道诫,宣扬“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把神仙世界的大门开得很大。

  《老子想尔注》的讲解很多是牵强附会,任意发挥。有时连原文也改了。比如,《老子》里面有一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思是:“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而《想尔注》解释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他经常居住在昆仑山。后来道教有“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又如《老子》书中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话,这里的“孔德”是“大德”的意思,但《想尔注》故意把“孔”曲解为孔子,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意思是说,道和孔子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但后来的人却搞颠倒了,不相信道书,只尊崇孔子的书,以为只有孔子的书才是至高无上的。这里为了扬道抑孔,不惜曲解原文。后来的很多道教书籍都学它的样,借解释道家著作之名,讲自己的一套修道理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