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乐舞有一种流行的样式,叫作“大曲”。它是音乐、舞蹈、诗歌结合的大型乐舞套曲。“大曲”由三部分组成。开始部分叫“散序”,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接下来是节奏舒缓的曲调,叫“中序”,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有时有舞蹈表演;第三部分叫作“破”或“舞遍”,以舞蹈为主,节奏变换,由散板而渐快,到极快,全曲推向高潮。又渐渐地慢下来,最后煞住。无论“散序”、“中序”、“破”,所演奏和演唱的曲调都有许多“遍”,每遍一个曲调。所以,它的规模体制是很大的。
唐代大曲内容丰富,《教坊记》开列名目的有46种。可以分为用于郊庙祭祀和重大典礼的“雅乐大曲”,用于宴享的“燕乐大曲”和源于宗教的“道调法曲”三大类。
燕乐大曲和法曲的艺术水平最高,结构也较庞大复杂。
唐代法曲中有一个极为辉煌的节目,叫作《霓裳羽衣》。白居易赞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的创作权属于唐明皇。唐明皇是唐朝的风流天子,是音乐舞蹈的行家。传说,唐明皇游月宫,看到几个仙女,都穿着“素练霓衣”在大庭中舞蹈。唐明皇问是什么曲子,回答说是《霓裳羽衣》。唐明皇通晓音律,就默默地记下曲子的音调。回来以后,却只能记得曲子的一半了。此时刚好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印度《婆罗门曲》,声调和《霓裳羽衣》相符。唐明皇就以月宫中所听到的曲子作“散序”,再吸收杨敬述所献的曲子,完成后半截。还有一个说法是唐明皇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悠然神往,相入非非。归来后把幻想谱成了乐曲。《霓裳羽衣》的内容和月宫仙子有关,充满了道教情调,人们因此才敷衍出唐明皇月宫听曲的故事来。
《霓裳羽衣》舞则是根据乐曲的意境编排出来的。
唐朝诗人白居易元和年间曾在宫中看过《霓裳羽衣》的演出。他非常喜爱并且学习过这部乐舞。他在杭州和苏州做官时,还亲自教导和训练当地的艺妓演奏过这个舞曲。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是研究这部乐舞的最可靠的文献。
白居易诗说:“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舞蹈者上身穿着云霞般的帔肩,下身穿着虹霓般的裙裾。头上戴的是“步摇冠”,上边插着一串串的珠玉随步摇曳。脖子上挂着镶金边的项链,浑身上下佩带着珠翠。那婷婷袅袅的苗条身姿,似乎承担不起身上那薄薄的罗衣的份量。这绝对不是俗家装束,简直像是天上的仙女。
舞蹈者也还有另外的化妆法。开元、天宝年间,宫妓表演时梳九骑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ying luo英洛〕。下身穿的是月白色的裙子。
白居易诗说:“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压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庸不飞。”意思是《霓裳羽衣》开头为“散序”六奏。曲子是散板,不唱也不舞,只是器乐演奏。所用乐器则有磬、箫、筝、笛等,各种乐器次第起奏。
“散序”之后,进入慢拍子的“中序”,引出翩翩舞人。白居易诗云:“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舞者飘然旋转,好像飞雪回旋。动作灵活流畅,好像游龙宛转。一段优美的“小垂手”舞罢,体态像弱柳般娇柔无力。曳裙急行,又好像白云要升起。此时,舞者双眉微微敛起,脉脉含情。舞袖低垂,飘飘欲仙。“中序”共18遍。
“中序”之后,进入“曲破”。白居易诗云:“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是说乐曲共12遍,大体上都是快板。急管繁弦,催拍很紧。舞者如跳珠撼玉,舞蹈达到高潮。此时,乐曲节拍渐渐慢了下来,舞蹈者也像飞翔的鸾鸟收起了翅膀,用鹤唳般一声长音结束了全舞。即如白居易所说的“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霓裳羽衣》舞采用了传统的“小垂手”的优美舞法,又融会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转技巧。和美妙的音乐相配合,表现了缥缈的仙境,塑造了仙女的美丽绰约的形象。它由唐明皇作曲,由梨园子弟演奏,并且由杰出的舞蹈家杨贵妃来表演,所以《霓裳羽衣》舞成为中国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杨贵妃是善于软舞的。《霓裳羽衣》舞作为表演性的舞蹈,当然也该归入“软舞”一类。
《霓裳羽衣》舞的演出方式不太固定。有时是女子独舞,杨贵妃在木兰殿里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就是独舞。有时是双人舞,白居易诗说:“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似乎是写两个女子。有时则是群舞,人数不少。天宝年间,唐玄宗生日时宫女们以群舞表演,舞者头梳九骑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到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七月,教坊挑选了300个15岁以下的少年舞者表演《霓裳羽衣》舞。唐人阙名《霓裳羽衣曲赋》描写少年群舞的场面:“被羽衣,披霓裳。始逶迤而并进,终宛转以成行。”“退若游龙之乍蜿,进如惊鸿之欲翔。趋合规矩,步中圆方。”唐宣宗时,几百个宫女舞《霓裳》,手执幡节,饰珠翠,飘然起舞,如群鹤飞翔。
《霓裳羽衣》舞不断地变换着表演的方式,从乐曲到舞蹈也发生着变化。到晚唐五代时,《霓裳羽衣曲》只有残谱流传了。南唐后主昭惠后周氏曾整理此谱。晚唐五代时,花蕊夫人《宫词》说:“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按罢《霓裳》旧院里,画楼云阁总重修。”当时这部乐舞还有演出。到了宋代,《霓裳》谱已渐渐地无人识得了。宋人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说:“蒲中逍遥楼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宋代宫廷队舞“女弟子队”表演的节目中,也有一部《拂霓裳队》,恐怕已不是唐代初创时的原貌了。南宋末人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关于宋代宫廷《霓裳》乐舞的记述:“《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尝闻紫霞翁云:幼日随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内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极高妙……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宋以后,这部辉煌的宫廷乐舞就逐渐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