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物学 作者:汪子春·程宝绰


第一节 朱橚《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公元1406年)是我国15世纪初一部记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结合食用,以救荒为主。作者朱橚(公元1360—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博学多才,热心于植物研究,关心民众生活。鉴于连年荒灾,民不聊生,就在他的封邑(河南开封一带)广泛搜集植物并进行种植试验,最后写成专书。

  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从分类上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按部编目。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根及实皆可食五种、根笋可食三种、根及花可食二种;花可食五种、花叶可食五种、花叶及实皆可食二种、叶皮及实皆可食二种;茎可食三种、笋可食一种、笋及实皆可食一种。其中草本野生谷物,归入种实可食部的稗子、雀麦、薏苡〔yiyi义以〕仁、莠草子、野黍、燕麦等都是禾本科植物;米谷部的野豌豆、山扁豆、胡豆、蚕豆、山绿豆都是豆科植物。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了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本草》对植物形态描述很精细。注意到植物的茎色、表刺、卷须;叶的形状、着生方式、托叶;花序和花的形状、颜色、花瓣数、甚至花蕊;果实、种子的种类、大小、颜色等。例如记泽泻:“俗名水[艹下沓]〔ta踏〕菜。生汝南池泽及齐州,山东河陕江淮亦有,汉中者为佳,今水边处处有之。丛生苗叶……其茎有线楞。梢间开瓣小白花,结实小、青细,……”,突出了单子叶植物花三数、平行叶脉的特点(图23);写蛇床子:“苗高一二尺,青碎作丛似蒿枝,叶似黄蒿叶……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开白花如伞盖状。结子半黍大、黄褐色。”突出了伞形科的复伞形花序。对豆科植物如蚕豆、回回豆、[豆劳]〔lao劳〕豆从花的结构、颜色、生长部位、果实形状加以区别,十分细微。在描述植物形态特征时,使用了一些较确定的术语,特别是关于花序和果实分类的术语:如“穗状”、“伞盖形”,蒴〔shuo朔〕(果)、蓇葖〔gutu姑突〕(果)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类描述的确切性。这在传统植物分类学史上,也是一大进步。书中许多插图如刺蓟菜、车前、黄栌、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儿伞等都很形象。例如荆芥图画出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叶羽状深裂、披针形、轮伞花序等……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构成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图24)。德国植物学家布赖特·施耐德于1881年指出这些插图比欧洲刻图早了70年。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郑重地把雁来红、马齿苋等10幅图引入他写的《救荒本草所列的饥荒食物》专著。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赞叹说:“了解中国艺术家优秀的传统,就不难理解《救荒本草》插图的极端精美。”(《科学史导论》)
 


  图23 明·朱橚《救荒本草》中的泽泻图

  《救荒本草》是以救饥为主要目的写作的。对有毒植物食用的加工处理方法也有记载。例如说:章柳根是商陆科有毒植物,可用豆汁同蒸的方法消毒;白屈菜是罂粟科有毒植物,可用叶和净土,煮熟捞出,连土浸一宿,再换水淘洗净,油盐调食。这里利用了净土的吸附作用,实际上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原理的初步应用。
 


  图24 明·朱橚《救荒本草》中的苜蓿图
 


  图25 明·鲍山《野菜博录》中的孛孛丁菜图

  在《救荒本草》影响下,明末还出现了《野菜谱》(公元1524年)、《茹草编》(公元1582年)、《野菜博录》(公元1622年)(图25)、《救荒野谱》(公元1642年)等专著,也大都有文有图,编写形式也都相似,内容则有发展。《救荒本草》在17世纪东传日本,被多次翻刻,产生很大影响。《救荒本草》创用的“蒴(果)”、“蓇葖(果)”等术语,不仅在我国而且也被日本植物学家所采用,沿用至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