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房四宝 作者:齐儆


第一节 早期的墨



  广义上“墨”的历史,应该与广义上“笔”的历史同样悠久,因为笔与墨是相配合使用的。在远古时代的岩画上,就有黑、黄、红、白等几种颜色,据研究,这些大都为矿物颜料,可以称为“矿物墨”。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峙峪(今山西省朔州市峙峪寺)文化,大约距今有30000年左右。在峙峪文化遗址的出土物中,就有一块石墨,这有可能是原始宗教用品,但更有可能是把它作为“墨”来使用。

  本世纪70年代,在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余年的姜寨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出土了一套绘写工具,有石砚、砚盖、磨棒、陶杯各一件,以及数块黑色颜料。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套绘写工具。

  姜寨遗址是我国黄河中游,以仰韶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仰韶文化的彩陶器物,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造型相结合,成为我国原始艺术创作的典范。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美丽图案,是用什么颜料绘制的呢?经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认为以其能经较高窑温,因此它是一种矿物而不是有机碳素物。姜寨遗址出土的颜料,经化验是氧化锰、三氧化二铁。这些矿物质颜料也就是古书上常说到的那种“石墨”。

  除此之外,东晋王嘉撰写的《拾遗记》上,记有“尅树汁为墨”,“尅”为刻的意思,这可能是割刻一种树汁有颜色的树,以其汁充“墨”,这可视为“植物墨”。在古代也有以乌贼排出的墨液为墨的,《文房四谱》上就记载有,“乌贼鱼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这可视为“动物墨”。植物墨、动物墨以及上面说到的矿物墨,都是属于天然墨,天然墨是人们早期使用的墨料。由于天然墨的墨质较差,随着社会及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人们研制质地更好、又可较大量生产的人工墨。

  以上是对广义上的“墨”(即早期的天然墨)的介绍。狭义上的“墨”,即人工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墨”。它起源于何时,怎样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有关墨的一些早期记载,以及已发现的古墨与古代用墨遗迹等等方面加以了解。

  关于墨的起源,明代朱常淓〔fang方〕《述古书法纂》上说:“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明代罗颀〔qi其〕《物原》上说:“刑夷作墨,史籀〔zhou宙〕始墨书于帛。”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太史,由此可知刑夷也应是那时的人。不过这些说法只是一种传说。

  《礼记》上记载:“史定墨”,郑玄注:“墨,兆坼〔che彻〕也。”古代称占卜为兆,坼是烧骨裂纹。合起来是说古代用甲骨占卜,正如上章所述,是先以墨书写在龟甲或牛胛〔jia甲〕骨上,再进行锲刻,继以火烧灼,观其裂璺〔wen 问〕,以定凶吉。先以墨书写的龟甲,也就是所说的“墨龟”。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出土过许多甲骨,从对甲骨上一些残留墨料的化验得知,其中红色的是朱砂,黑色的是碳素单质,碳素也是现代墨的基本原料。

  从以上文献的记载,以及一些出土的物件上色迹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巫觋〔xi席〕们就用墨及朱砂等来书写文字了。墨的起源至少应在3000多年以前。

  关于早期人工墨的实物,近年来陆续已有发现。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有墨块及研墨工具。墨呈丸状,直径2.1厘米,长1.2厘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墨,距今已有2200多年。

  经研究,上述秦墨是用松烟与黏合剂拌和制成的。早期的人工墨的主要成分多为松烟,松烟是将松枝经过不充分燃烧制得。黏合剂最早是用鹿胶、麋胶,以后也用牛胶。

  秦墓出土的墨块呈丸状,看来是手工捏制而成。由于墨丸块体碎小,使用时需将墨丸放置在砚石上,用研石压磨,所以早期的砚附有研石。这与以后用墨的方法是不同的。由于此块秦墨是以松烟为原料,用动物胶黏合,并制成一定形状,可以说,它已是人工墨的雏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