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 作者:郑小华·欧阳中石·叶培贵·解小青


第八节 隋唐五代的书法艺术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受禅,建立了隋,不久统一全国。隋朝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因全国统一,文化得以交流、融汇,前此的各种探索,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形成熔铸统一的趋势;兼以大业六年(公元611年),开始科举取士,书写成为品评优劣、能否仕进的一项标准。种种原因,使得楷书的渐趋规范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隋代遗留至今的碑刻、造像记、墓志铭不少,虽尚存北朝遗意,然而楷书统一工整的法度、甚至端严肃穆的风格已在逐步形成。如果说“唐楷尚法”,则不妨说隋肇其端。康有为所谓“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荟萃六朝之美,成其风会……大开唐风”之说,庶几近之。隋碑已兆示了楷书发展走向辉煌、大放异彩的时期即将到来。

  由南朝入隋的诸多书家,遗留有不少墨迹,则通常保留东晋以降的气息。如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欲传家法,学书不辍,及成,书《千字文》800本,分诸浙东寺院,至今犹有传者,其楷法平实,草法谨严,气息温淳散淡,极足珍贵,从中可以寻绎王氏典型。还有一位智果和尚,墨迹不传,但遗有一篇书论《心成颂》,讲求结构、谋篇之法,极有见地,更开唐代楷法理论先声。

  公元618年,唐继隋祚,经贞观之治、武周而至开元,臻于鼎盛,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力极盛、疆域极广的王朝,称雄于当世。由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空前繁盛,书法艺术大有用武之地,波澜激荡,遂形成晋以后的又一高峰。

  唐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均酷爱书法,故大力张官置吏,拔擢人才,购藏复制名作,躬操笔翰,与臣下商榷〔que 确〕书艺,又专设书学,别立书科,甚至以“书”为选官的一项标准,以教育和入仕作为弘扬书法的制度保障,加上唐代儒、道、佛三教并重,典籍繁富,均需传抄,遂致人才辈出,佳作迭现,蔚为大观。

  唐初书风,尚有六朝及隋的气息,贞观以后,便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唐人韵度。

  其楷书,初称欧、虞、褚、薛四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薛稷的《信行禅师碑》,各擅胜场,享誉书史。其中,《九成宫》法度精严,用笔纯净,历来公认为楷书的典则。而褚遂良,人多以为是承前启后、开此后唐楷法门的大家。

  盛中唐能楷书者甚众,卓有成就的是颜真卿。他的楷书碑刻很多,结体丰伟,气势豪壮。中晚唐的柳公权在楷书方面也足为代表,其字坚硬刚锐,露锋而不失凝重。

  此外,各地还出土了许多墓志,仅河南《千唐志斋》所存就有1300余块,未发现者必然还有很多。唐人的写经小楷,已脱晋人气韵,而有自家器宇。国铨的《善见律经卷》可为代表。

  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魏卑唐以来,唐楷被贬为“馆阁”之滥觞〔shang商〕,其实未免冤枉。循规入矩、力建法度,始自于隋。入唐以来,欧、虞、褚、薛、颜、柳,固然在法度上进一步完善健全,然而各具风格,面貌迥异,又何尝有一分馆阁的板滞气息,又何尝不是对前代规模的拓展创新!若认为这些大师的作品应算馆阁,那么我们要说,这样的馆阁不仅不应毁斥,反而应该作为百代典则,大加弘扬。

  唐代行书, 自贞观之初,便由太宗立下楷模。太宗特重羲之书法,奉大王若神明,曾重金购求天下所存王书真迹,又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称许王羲之为“尽善尽美”,同时,凡当代学王者,如虞、褚等,皆加以大力拔擢,从而导致唐初行书崇王的风气。李世民又率先以行书入碑,亲自书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使行书除笔札之外,又获得一广泛的应用天地。有此诸多鼓励,唐人几乎无不于行书上勤下功夫者。高宗年间,弘福寺沙门怀仁,迎合上之所好,耗10年精力,摹集王字,成《集王圣教序》,为天下学王者提供了绝佳范本,更使行书成为一时“显学”。至开元年间,李邕筑基于大王,旁涉于真楷,跳出藩篱,自成机抒,笔力精健,气格耸卓,驰骋于碑榜之间,为有唐行书宗王而不泥的代表。稍后颜真卿的行草书,立根其楷法,融铸篆隶,旁收张旭草书精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更是领一代风骚的大家,堪与大王并驾。

  唐代草书也极有生机。初期,亦以王羲之为法则,如孙过庭《书谱》,极得羲之草法神韵。而后更有自己时代的拓展,女皇武则天,虽宗王而不为所囿,不让须眉。贺知章亦宗王,但狂逸风流,已有狂草气息。其友张旭,颠狂纵逸,以大草名动当代。稍后又有释怀素传其衣钵,至晚唐,其风犹未泯灭。应该说,这种纵逸奔腾的大草书风,是时代风气激荡而成,反过来又足以为时代精神之代表的,毫无疑问,这是草书继王羲之后的一项值得称许的发展。

  还须指出的是,篆、隶这两种已不通行的字体,在唐代也很为书家们注意。李隆基提倡八分,海内一时风从,出现了一些享誉当时的隶书家,如韩择木、梁昇卿等。又有李阳冰,不甘篆法中绝,殚精竭虑,探骊秦篆,甚得时人推崇。固然其时篆隶作品均已无秦汉规模,然较之其他时代的更为沉寂,终属不易,亦足见唐代书法之盛。

  唐代书论亦极兴盛,与书法之盛,堪称双璧,杰作浩繁,涉及到书法的方方面面,既有技法的精细探求,也有艺术精神的大力标举,都能总前人之精蕴,扬本朝之高致,至今传习,不暇备举。

  自公元907年唐终,至公元960年赵匡胤统一为宋之前的50多年,又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史称为“五代”。但在文学、绘画方面藉唐之遗风竟有斐〔fei 匪〕然可观的成就。书法亦然,只因立碑少,难以保留至今;而纸载墨迹也较少流传。但从著录上看,名家也还不少。墨迹亦有少数遗珠传承至今。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杨凝式。他的《韭花帖》,萧散有致,意态隽雅,极为书家们所称道。可见唐代的雄浑豪纵与谨严端重,已开始渐变而为散淡隽逸,宋人意趣,蕴育其中矣。

  综观这一时期,不妨说,隋是唐的前奏,五代是唐的遗绪,也可以说唐是隋的发展开拓,又是五代的先导,成就都极为卓著,确实是书法史上可以比肩于晋的一个时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