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 作者:郑小华·欧阳中石·叶培贵·解小青


第十一节 明代的书法艺术



  元末,各地农民纷纷揭竿,汇成了起义的怒潮,朱元璋集中了各地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朝。至1644年明亡,共有276年。

  明朝的各代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有的甚至列为日课,召书法能手充当文华内制,凡是朝廷正式诏勅(外制),都找善书之人手写。为了提高他们的水平,甚至拿出秘府所藏历代法书,让他们观摩临习。此外,私家收集法书、翻刻古帖之风,愈演愈烈,兼以科举更趋完备,士人数量增多,文化发达,于是朝野之间,崇尚书法成了当时之雅。有人形容明代三尺童子即能挥笔作书,虽然夸张,但也足见书法之普及。

  由于朝廷的典册都需划一规格,特别是《永乐大典》的编写,体例极严,因而“台阁体”便应运而生。当然,“台阁体”的形成,是一种楷则标准的固定;应该肯定,这对一些书写能力不济,胡写乱画、不能入格者来说,是一种提高的要求;但从艺术的发挥来看,严格限制必然导致凝固僵死。明代的书法艺术,便是在这种严格限制而又力求摆脱的矛盾之中发展着。

  明初沈度,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他的小楷最受上赏,成了“台阁体”的代表。其字虽乏突出的艺术特色,不能称作大家,但也并不僵化死板,终究可备一格。祝允明不循台阁之路,而溯源晋唐宋元贤哲,力标高格。其小楷全宗钟、王,而其草书却恣意奔放,将黄庭坚的草法更推进了一步。文徵明是全能书家,为当时宗师,他的行书出于赵孟頫,而上追二王,既有法度,又无板滞之气。董其昌的字虽嫌文弱,缺乏厚拙之重,但意态极好。张瑞图的字别具一格,有自家风貌。傅山虽实为清人,但绝不事清,以明人自许。其字连绵萦带,骋笔挥洒,颇有气势。其他如沈周、詹景凤、吴宽等等,都是一时俊彦,无法备举。

  明代的章草大有进展,善书者颇多,最突出的是宋克,其他如俞和、姚绶、张弼、沈粲、丰坊等人也都能作章草。

  篆、隶书得到了更多书家的瞩目,如李东阳、赵宦〔yi 移〕光、徐霖等,都有书名。

  纵观有明一代,当以行草为代表。前期恪守古法,以工稳见长,前朝风格,大抵都有继踵者,后期则不甘恪守,乃藉新幅式(如挂轴)出现等因素,谋求拓展,始有变化,于是异彩纷呈。有工有变汇成了这一代的书风。

  明代书论,多数致力于对传统理论的整理疏浚,汇通总结,但也不乏自标新谊、富于时代特色的清新之论,尤其是后期。这种状况,与其书法实践恰成依倚之势,共同构成了有明一代书法烂漫繁芜的局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