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西周后期周宣王时,有位太史名叫“籀”,此人曾著有大篆15篇,作为蒙童的识字课本。故历史上称这种大篆为“籀文”、“史书”等。遗憾的是,此书东汉时已亡佚六篇,尔后渐至全部散失。或说,许慎《说文》中保留有一些字形,然已不能确知其究竟是否原貌。
所幸竹帛易靡,而吉金寿永,西周时期的文字赖其时故物——青铜鼎彝器皿而流传至今的,仍为数不少,即著名的“金文”,可供我们研究这一时代的书法。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名为“金文”。
青铜器的名目繁多,有食器、乐器,有权量,有钱币,有符玺,有服饰御器,有兵器等,上面都可以有文字。当时乐器以钟为代表,食器以鼎为代表,因而也把这种文字称为“钟鼎文”。
西周是我国上古文明兴盛时期,比商代文化有了更大的进步。青铜器上刻铸铭文,商代已启其端,而以两周为盛。金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侧面,把鼎彝作为国家的重器、立国的标志,即始于此。在这些重器上刻铸文字,当然十分隆重而严肃。既要当时的书写高手亲自着笔,而且锲刻浇铸都必精心,所以,金文比甲骨文字的艺术表现高出了许多。将金文与甲骨文排列比较,可知甲骨文、金文在文字学意义上并无根本差异,然而刻、铸的手段、材料、主观意图等方面的差异,使金文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古拙、肃穆、丰茂,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从周初到西周晚期,社会风气、技术条件、审美情趣都在不断变化,金文也体现了清晰的演化轨迹。大抵早期与殷商甲骨和金文颇多相似,点画峭拔劲利,体势古朴简肃,谋篇错落,依字赋形,并不强求统一,故时有活泼灵气。成康以后,进入中期,点画圆劲、骨力内敛、体势雍容、篇章整肃,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庙堂风格。至西周晚期,王权渐衰,诸侯各自为政,地域因素作用渐显,书风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或气势浑穆、高远凝重,更加辉煌,如《毛公鼎》;或古朴散淡、奇诡动人,显示地域风情,如《散氏盘》;或加意规整、温雅端严,显示出向小篆演进的必然,如《虢季子白盘》。可谓各擅胜场。
金文属于大篆,无论是凝重古穆的,还是疏朗娟秀的,均有一种庄严敦厚之气。这种气息应该说是书法艺术中一种极为珍贵的、古典雅致的韵味,开后世书法艺术的“金石气息”的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