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源流 作者:董琨


第三节 楷书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它把隶书笔画的写法改变了,主要表现在横笔的末端不再向上挑,而是收锋;点笔由长形变为带圆状;撇笔的方向改为斜向下,出尖锋;钩笔不用慢弯,成了硬钩。更重要的,它把汉字由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后来很多人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在形体结构方面,楷书和隶书则差不多。所以只要认识楷书的,一般都能辨认隶书。

  楷书还有另外的名称,叫“正书”、“真书”。这都说明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但这些名称,都是后来楷书取得正规字体地位后才有的。

  早期的楷书和草书简直难以区分,因为它们都是隶书的变体,同时都来自民间。图27的汉代朱书砖,可以认为草书的味道多一些,还有如图30的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的陶瓶上的书迹,系对隶书的笔意作了些变化,但总体效果是比较工整。有的学者把它叫做“新隶体”。其实,也不妨认为是早期的楷书,是一种隶楷过渡型的书体。
 


  图30 东汉陶瓶文字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yao摇,公元151—230年〕。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宣示表》(图31)、《力命表》、《荐季直表》等。从这些作品看,还多少残留着隶书的笔意,如字形呈扁状,横笔有波势,捺笔向上挑等等。
 


  图31 钟繇《宣示表》(片断)

  进入两晋南北朝以后,楷书成为主要的字体,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完全脱离隶书的味道,例如图32的晋人写经,就还是带有钟繇的风格。在北朝以北魏为主的大量摩崖、造像、碑碣、墓志上的铭文,虽然写的是楷书,但时常有意追求古拙,加之刀刻墨拓的效果,大多显得方正凝重,却也变化多端,面目丰富,清代晚期以来,很受书法家的喜爱,称之为魏碑体或魏体(图33、34)。
 


  图32 晋人写经

  楷书经历了上述长期的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定型之后的楷书,笔画、结构都非常精致、严谨,像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公元557—641年)的作品《九成宫醴〔li礼〕泉铭》(图35) 就是楷书的范本之一,历代学习写字的人,都要加以临摹的。
 


  图33 北魏灵藏造像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的。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还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图34 北魏张黑女墓志
 


  图35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部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