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典词典史话 作者:张明华


第五节 《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特殊语辞的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一部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书。该书的编纂,“成绩超卓,对研究古典文学和近代语汇贡献甚大”。

  《诗词曲语辞汇释》的编纂 撰者张相(公元1877—1945年),语言文字学家,精通文史,于诗词尤为娴熟。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省杭州市人。幼年丧父,依母成长,曾考取秀才。早年在杭州的安定学堂、府中学堂和崇文学堂讲授古文与历史。后应聘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的职务,除主编文学、历史、地理课本外,编有《古今文综》十册。1936年与舒新城等人主编《辞海》。译有《19世纪外交史》。从壮年起,“浏览诗词,抽绎疑滞”。他认为:前人诗集“虽有旧注,多重实典,间涉语词,究亦寥寥”。于是,50岁以后,“渐事札录……随笔件系,积数巨帙。六十以后,专心兹事,且札录,且整理,阅六年而写成六卷。又阅二年,赓续要删”,于1945年始写定成书。

  《诗词曲语辞汇释》的特点 唐宋金元明时代,诗歌、词曲、戏文传奇中,常见一些特殊语辞,如须、则、却、且、斯、解道、怎生、则个、端的、兀自之类。这类语辞大多是虚词或当时的口语、方音俗语,它们“皆用以组辞成语,间亦以衬托神情,故实字犹骨骼,此则其关节脉络也。正确地解释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但这类词历来没有专书解释。编者综览各家诗词戏曲作品,把这类语词包括单字、短语汇集起来,共计标目537,附目600余,分条800余,列举大量的例证,来解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兼叙其流变和演化。每条先解说其意义,后列书证。与其他词典所不同的是,书中对每条书证都加以辨释。凡是字词有两个以上意义的,以一义为一项,各举书证解说。书中引证取材丰富,采诗词兼及题序,录剧曲并及白文;每“释一辞,下一解,必罗列唐宋金元之诗词剧曲至数十百种”,“每一辞之例证,由十余至五十余则”;所举书证依诗、词、曲次序排列。诗以唐人为中心,宋诗次之;词以宋人为中心,金元次之;曲以金元人为中心,元以后次之。在撰者看来“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诗词曲三者各为分流,仍属同源”,“汇而释之”,较为方便。所以书中对辞义的诠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因其分流”而“自汇”,即以诗证诗,以词证词,以曲证曲;二是“因其同源”而“互汇”,即以三者或二者互证。这样,“综合各证”,得出解释,“假定为一义”。“一义不足概括,则别求解释”,“复假定为他义”。为推定一义,作者体会声韵、辨认字形、玩绎章法、揣摹情节、比照意义,反复质难。撰者还结合古今口头语言,从多方面探究辞义及用法的流变,寻索其确切的含义。所以这部书对研究唐以来文学作品的贡献极大,现代很多研究近代汉语语词意义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其启示。即便是一般的诗词、曲剧、小说的读者,当碰到文字普通而用法特殊,或生僻难懂的词语,想从这部书中寻求解释时,亦可依照书末附录的《语辞笔画索引》,按词头的笔画去查找。

  《诗词曲语辞汇释》的缺点在于有些义项区分较为繁琐;没有标注读音。

  作者去世后,《诗词曲语辞汇释》始由中华书局于1953年印行。

  几部重要的专门词典 中国近现代时期,编纂出版的专门字典、词典,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通过这类字典、词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当时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水平。比如容庚的《金文编》和孙海坡的《甲骨文编》,就是这一时期古文字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甲骨文首次被发现,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有大批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资料相继出土和被发现,许多古文字学家,突破《说文解字》六书说的框框,开始采用科学的新观点、新方法进行古、近文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研究经验。随着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近人古文字研究的繁荣发展,使相关古文字字典的编纂成为可能与必须,一批甲骨文、金文字典随之而产生。

  《甲骨文编》 撰者孙海波(公元1901—1972年),字函博,河南潢川人。古文字学家。

  中国的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是王襄的《簠〔fu府〕室殷器类纂》,1920年天津博物馆手写石印初版本,1929年重订,该书释字错误较多,引用的卜辞文句不注明出处。1923年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问世,按《说文》分部次序把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的文字重新编次而成,凡有异形字,一一列出。解释主要采用罗振玉、王国维之说,略参己见,考释文字“精密矜慎不作穿凿附会之说”(见该书王国维《序》)。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是就《殷墟文字类编》补正而成。

  《甲骨文编》是在《殷墟文字类编》的基础上增辑而成。全书18卷,收录单字2116个,字形照《铁云藏龟》、《铁云藏龟之余》、《铁云藏龟拾遗》、《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龟甲兽骨文字》、《戬[jian简]寿堂殷墟文字》八种书的原形摹录,并注明出处书名和卷页片号。其中正编14卷,收录字形可以识别和可以按偏旁隶定的字1006个,其中见之于《说文》的为813个①,按《说文》部首顺序编排,字条上方标注篆文;不见于《说文》的字193个,附在同部首的字之后,字条上方加隶定写法;每字条下大多简单注明字形或用例;每字条一般收有异体字数个;诠释“博采通人”,“以己意为定”。另有:合文一卷,收录156字;附录一卷,收不可识的字1110个;备查一卷,注明没有收录的甲骨文资料中的常用字字形的出处。书末附检字一卷。容庚评价说:“此书之用,不仅备形体之异同,且可为各书之通检,由字形而探求字义,得藉此以为阶梯。”该书1934年由哈佛燕京学社石印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甲骨文编》的改订本,更加完备,成为学习、研究甲骨文者的必备书。

  《金文编》 这是中国第一部最完备的金文字汇编字典。编撰者容庚(公元1894—1983年),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

  金文字典的编纂,发端于吴大徵的《说文古籀补》,其后有丁佛言的《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的《说文古籀三补》,容庚的《金文编》。

  《金文编》全书根据3000多件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收金文18000余字,其中正编1894字,重文13950个;附录1199字,重文985个。正编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说文解字》没有的字附在各部之末。“图形文字之未识者,为附录上,形声之未识者、偏旁难于隶定者、考释犹待商榷者,为附录下”。各字上方标注篆文,编有顺序号码。卷末附《引用书目表》、《引用器目表》、《检字表》等。《金文编》以其摹录精确、收字全面、考释严谨,得到历来治文字学者的赞许。王国维称赞容庚释字谨慎,书中立说大多可信。该书1925年写定,由罗振玉代为印行,1938年发行补订重版本,1959年出版校补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新修订本。

  这一时期编纂的专门词典,比较重要的还有以下几部:

  《新方言》 撰者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作者对古今语音有深入研究,见解独到,他根据语言声韵发展变化的规律辨释方言异同。全书11卷,附《岭外三州语》一卷。前十卷是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收录当时流行的方言俗语859条,大体按词义分类,考求它们的本字和语源。第11卷是音表,包括古音韵母23部和古音声母21纽表。《岭外三州语》考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话中一些方言词语的来源。该书写成于1907—1908年,后收入《章氏丛书》(1919,浙江图书馆校刊)。

  《中国人名大辞典》 臧励和等编撰。参与编纂者20多人,“依据经史,参考志乘及私家撰著各书,遍征金石文字”,从乙卯至庚申,历时六载始成此书。书中收录上古至清末的帝王、诸侯、名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能工巧匠等40000余人。一人列为一条,以姓名的第一字笔画数为序;第一字相同者,以第二字的笔画数为序;前两字相同者,以第三字笔画数为序。同姓名者归于一条。姓名之下,简介朝代、里籍、字号,概举生平、琐闻轶事等。姓名不标注读音,凡有异读者,在本文或《姓氏考略》中标注。录有:《补遗》、《姓氏考略》、《异名表》。附:《中国历代纪元表》、《四角号码索引》。192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80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词诠》 解释古书中虚词的字典。撰者杨树达,湖南长沙人,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20世纪20年代曾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法课程,著有《高等文法》一书,《词诠》是它的姊妹篇。全书10卷,收古书中常见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共534条,按注音符号顺序排列。每词都标明词类,然后解释词义、说明用法、列举书证,有的还加按语。书中结合词类,具体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语法作用。释义时,注意启发读者“虚实随其所用”,要联系上下文意去区别词的虚、实不同用法。对词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通通详细加以解说。书中举证丰富,博采先秦两汉以至六朝古籍,并引用刘淇、王引之,以及孙经世、马建忠、童斐等人的说法相参证。《词诠》继承、总结和发展了前人虚词研究的成果,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查检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该书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9年重印。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臧励和等编撰。收录上起远古,下迄1930年前后的省府郡县、镇堡山川、名城要塞、铁路商港、名胜古迹、寺庙亭园等古今各种地名40000余条。凡是古地名一律述其沿革,现代地名则介绍地理概貌。书中资料搜集丰富,“凡群经、正史、国语、国策、通鉴、诸子及各种古籍之有诠释者,本书广罗名家诸说,择善而从。至杜郑马三家之书及王厚斋玉海其言方舆并资采取”。本书注意订误,凡是没有把握的,一律存疑。录有《各县异名表》,附四角号码索引。该书是当时我国较为全面系统的地名词典,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出版。

  《古书虚字集释》 解释古书虚字的字典。撰者裴学海(公元1899—1970年),河北滦县人。作者自1927年开始古虚字的研究,搜集周秦两汉古籍中的虚字290个,按守温36字母排列。每字先解说,次列书证,最后为撰者的辨析。书中参酌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而以《经传释词》的训解为主。一方面补前人之不备,一方面纠正前人的错误,创建颇多,加之例证丰富,对阅读古书很有用处。1932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4年中华书局重刊发行。

  《辞通》 解释古书双音节通假词汇的书。撰者朱起凤(公元1874—1948年),浙江宁海人。22岁时,一次帮外祖父(宁海安澜书院院长)批阅课卷,见卷中有“首施两端”字样,疑为笔误,便提笔批写“当作首鼠”,卷发,合院大哗。原来“鼠首”、“首施”同词异型。从此潜心读书,从400多种古书(主要是唐以前的古书)中摘录同义而异型的词。这类词有的因音同、音近相假借,有的因义同、义近相假借,有的因形近而讹。作者从1896年到1930年,历时30余载,易稿十数次,《辞通》才得以成书出版。书中搜集双音节的同义异形的词语,主要是联绵词,也有一些复合词和词组,约40000余条。以一个常见的词作为首词,把和这个词意义相同、而词形相异的聚在首词下为一组,按首词第二个字的平水韵106韵次第。词的解释,一般是首词下解释词义间或加注反切,或直音;每组末大都加按语,或者引用清儒的说法,或者以自己的看法分析比较,阐明这组词语之间的关系。书中引证详密,书证详载书名、篇名,并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附有《笔画索引》和《四角号码索引》,以便查检。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联绵字典》 专收双音节词的词典。撰者符定一,湖南衡山人。从32岁开始收集联绵字,到62岁,用了30年的时间,编成400万字的《联绵字典》。全书36卷,分12集,广搜六朝以前古书中双声、叠韵、重音联绵字,并酌情收入助词、虚词和一般的双音复词,甚至既非双声、叠韵,也非重音,但是不可分训的复词。词的分部参照《康熙字典》。标音采用《说文解字》徐铉的反切;《说文》没有的字,或者今音有变化的字,采用隋唐反切或宋人韵书中的音切。每词释义,大量引证六朝以前的书证材料,六朝以下著述,只参考注疏经解;有的在引证后还加按语,分辨字词的转语、异文、本字、借字、正字、俗字、今字、古字、讹误等,尤其精于转语的解释。由于书中引证丰富,而且引书的篇名、卷次、引文的起止都很清楚明白,因此对查找古书句子的出处,十分有用。该书1936年由撰者在北京刊行,中华书局1946年初版,1954年再版,1983年重印。

  《金元戏曲方言考》 解释金元戏曲中方言词汇的书。撰者徐嘉瑞(公元1895—1977年),云南昆明人。作者因为金元戏曲中的方言俗语,有许多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但是没有专书考释。于是把《元曲百种》、《元椠[qian欠]古今杂剧三十种》、元人散曲、明人曲本和朱有炖[tun屯]的杂剧,从“曲”、“白”到“科”、“诨”重读一遍,“随读随写,以曲释曲,参以《元典章》、《元朝秘史》、《辍[chuo绰]耕录》、《唐音癸签》、《剧说》、《新方言》诸书。”以及今天各地的方言,于1944年写成此书。书中收录方言词汇600余条,按笔画排列。每词先释义,后列举书证(书名用简称)。有的词条后加作者按语,或者指出其在今天流行的情况,或者注释例证,或者进一步解释方言词。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修订重印时,除对原有词条补充例证外,又增补新方言词155条。附《引用书名及简称》。

  ——————

  注释:

  ①此据陈炜湛《甲骨文简论》的统计。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的统计为765个。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