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山大川 作者:谢凝高


第一节 东流入海的著名大川



  长 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青、藏、云、川、鄂、湘、赣、皖、苏、沪10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流向太平洋。长江横贯祖国中部,长达6380公里,为我国第一大河。它仅次于南美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接纳了700多条支流,支中又有支,千支万支有如日夜跳动的脉络牵动着山山岭岭和茫茫大地,形成180万平方公里生机勃勃的长江流域。它两倍半于黄河流域,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在它的怀抱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哺育着1/3的中国人。

  解放后,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不仅早在170万年前,就有元谋人生活在金沙江畔,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中华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起源区”。数千年来,勤劳的炎黄子孙,使长江流域成为鱼米之乡和中国经济中心区域。因此,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寻根溯源,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海拔6548米的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融水是万里长江之源。冰川的末端冰舌部分是一片绚丽的冰塔林,形形色色的冰塔,如箭、如矛、如塔、如柱、如笋、如蘑菇、如城垒、如拱桥,无不晶莹洁净,一尘不染。尤其是冰洞,如玲珑剔透的水晶宫,令人叹为观止。长江从这奇异的神话般的世界出发,开始了万里之遥的旅程。

  长江源流称沱沱河,与支流当曲河汇合后称通天河,流淌于唐古拉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之间,海拔4500米左右广阔平缓的高原上。曲流发育,水系纷繁如群龙悠游,潇洒飘逸。从青海的玉树开始,海拔急剧下降,逐渐向南进入横断山脉,穿山切谷,奔腾咆哮,势不可挡,即为金沙江。与金沙江齐头并进的还有澜沧江和怒江,地理上称为“三江并流”,气势异常壮观。它直到云南石鼓稍有停息而掉头北转,出现了万里长江第一湾。这里河谷较宽,流水较缓。江边的石鼓镇有一块像鼓一样的汉白玉碑,相传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擂鼓助战。在石鼓亭上观江山景色极为壮丽。

  金沙江过石鼓就奔入世界著名的虎跳峡。峡东岸是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西为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两岸悬崖陡壁,俨如刀削,谷深达2500—3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为1800米)还要深1000多米!虎跳峡上峡口海拔1800米,下峡口1630米,16公里落差170余米。最狭处,江面宽仅30米,相传老虎可以跳过去,故名虎跳峡。仰观雪山对峙,银光闪闪,俯瞰金沙一线,水击云崖声传数里,欲看高山深谷之奇观,天下莫过于此了。

  金沙江绕过玉龙雪山南下,受鸡足山之阻而折向东,在云贵高原北部崇山峻岭中曲折迂回,奔腾前进。到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而成浩浩荡荡的长江。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年平均水量比黄河还多一倍。所以在古代,不少学者误以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岷江出岷山口的都江堰,是2200多年前创建的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水利工程,一直使用到现在,这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后人为了纪念领导这项工程的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古老的工程、巍峨的庙宇和雄伟壮丽的岷山岷水,构成一曲天人交响乐(图25)。

  长江在四川盆地经历一段较为平静的旅程,到重庆与嘉陵江汇合后,又进入峡谷地带。其中有世界上最壮丽的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0多公里,最大切割深度达1500米。
 


  图25 都江堰二王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对飞舟游览三峡动态美景的绝妙写照。白帝城是瞿塘峡起点,下至黛溪镇共八公里,两岸石灰岩山峰如削,高达海拔1000—1500米,江面最狭窄处不过百米,岩壁直立,对峙如门,故又有夔门之称。“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都是描绘夔门之雄险。飞舟过峡,江涛翻滚,景观惊险已极,令人惊心动魄!三国“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就在这里。它“上倚绝壁,下临断岩”,形势极险要,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图26 长江三峡之一——巫峡

  巫峡(图26),西起巫山大宁河,东到巴东官渡口,长45公里,多为石灰岩,由于长江流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江流曲折,峰峦参差,形成著名的巫峡12峰和峡中峡的壮丽景观。“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便是巫峡奇景。巫峡江面500—600米,较瞿塘峡宽,山峰高度1000—1300米,略低于瞿塘峡,但两岸奇峰叠出,峭壁峥嵘,充满诗情画意。其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动人。神女峰传说历史悠久。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唐赋》中都提到楚襄王与神女幽会的故事,民间亦有西王母幼女瑶姬下凡的传说等。这些都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歌咏而传、越传越神的景观。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尤为传神:“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其实,神女峰是巫山上一片奇石,千百年来多情的人们为她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灵魂,使她深深地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过峡人。过了巫峡,江面开阔视野舒展,是有名的香溪宽谷。地灵人杰,这里出过两位传颂千古的名人,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一是远嫁塞外,和亲匈奴的王昭君。香溪,山青水秀,花艳树茂,传说动人。

  西陵峡不仅是三峡而且也是万里长江的最后一段峡谷了。从巴东官渡口至宜昌的南津关,长达66公里。滩多,流急,两岸为岩溶化的山地,造型地貌非常丰富,尤以西段的兵书宝剑峡和东段的牛肝马肺峡引人注目。两岸的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等古迹闪耀着文化光彩。至于“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的险滩急流,由于修了葛洲坝,提高了水位而安然无恙了。

  经历了200多公里的长江三峡,自白帝城至南津关,狭谷与宽谷相间而出,急流与险滩交替涌来,经历三收三放,出南津关,则豁然开朗谓之大放,真是“极目楚天舒”,游目天地外。这种强烈的节奏感和奔腾不息的力量,不仅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还给人以勇气、胆识和豪情!

  出南津关三公里,一坝横拦长江,这便是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它是一项综合利用长江水资源的工程,包括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综合效益。它提高坝上水位20米,回水100多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三峡航道。

  葛洲坝以下,长江开始中游旅程。流速很快的三峡江水,一进入平原毫无阻挡,便自由回荡,形成“九曲回肠”的荆州地区。荆州地区的江陵,是古代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大量文物古迹。江陵之南就是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集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于一湖,然后汇入长江。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湖滨有历史名城岳阳,城西高岸城头,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名楼——岳阳楼。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和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说明了湖与楼的影响(图27)。岳阳楼还因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优美的文章概括了优美的洞庭景色,景与文相映生辉。登此楼“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览今思古,心旷神怡,激启心志,豪情满怀。从岳阳楼西望湖中君山,宛如“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一座风景幽美充满神话色彩的“仙山”,令人神往,更发人遐想。

  登岳阳楼观洞庭湖以静景取胜,而登武昌黄鹤楼观长江,则以动景见长。李白曾在此送别友人,留下千古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武昌为武汉“三镇”之一,位当汉水与长江交汇的三角地带,相对有利的交通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加之大江两岸又有龟蛇二山,无洪水之患,便成“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因此,自古以来代复一代的四方过客,无不登楼览胜,激扬文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黄鹤楼屡次遭毁而又屡以复兴。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楼凌黄鹄山之巅,“控龟蛇对峙,扼江汉合流”,揽三镇风光,故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围绕黄鹤楼,历代文人颂吟不绝,留下名诗千首,雄文百篇,它好比一股清澈莹晶的文化玉泉与长江一样万古长流。1986年重建的黄鹤楼高达51米,飞峙于蛇山之上,“气吞云梦”,不仅揽三镇风光,长江大桥,江轮上下,而且观三楚风云,迎五洲宾客(图28)。登楼头,极目环宇,吟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不免心潮起伏,“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图27 洞庭湖岳阳楼

  长江在武汉上下游,还有两处与波澜壮阔的长江相映生辉的胜迹——文、武赤壁。上游蒲圻的赤壁,一般认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下游黄州的赤壁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扬名,故称文赤壁。文武赤壁都是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临江山崖,景观相似,而《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画面,两处赤壁又何尝不是如此!
 


  图28 武汉黄鹤楼

  江南三名楼之一的滕王阁,亦于1989年重建而成。它临长江支流赣江之滨,南昌城边,当夕阳晚霞,依然可得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及赣江彼岸“层峦耸翠”、“山原旷其盈视”的优美风光。

  鄱阳湖入长江处西有高大的庐山,东有小巧的石钟山,湖中有大孤山(又名鞋山),江中有小孤山,构成浩瀚而秀丽的湖光山色。石钟山虽小,但它控扼江湖,又因苏东坡名篇《石钟山记》而出了大名。登山一览江天,令人心旷神怡。

  江湖合流以下便是长江下游,两岸平原与丘陵相间,山青水秀,不时有丘山临江、矶石穿空,而为大江增添姿色,如安徽当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相对如门而并称天门,李白有诗咏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这一带江山景观最好写照。马鞍山市的采石矶、南京的钟山、燕子矶、镇江三山等都构成长江下游景观的景点。

  南京北临滚滚长江,东据巍巍钟山,南有牛首山,西有清凉山,气势磅礴。市域内山丘隐伏,平原开阔,河湖展布,景色秀丽多姿。当年诸葛亮曾赞叹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历六朝古都,当四代都城,“风景与文化交融,山川共古迹辉映”,是一座临大江融化在秀山丽水之中的城市。钟山是诸山之骨架,秦淮河是众水之脉络。

  钟山并不高,海拔488米,山小江大,衬托了长江之浩瀚。钟山起伏多姿,支脉绵延,山水间留下许多风云沧桑的史迹,成为今天察古览今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例如明长城、明孝陵、栖霞寺、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玄武湖等。对于领略大江雄姿来说,长江大桥是最理想的。长桥横跨大江南北,使这座山水城市更富有宏伟壮阔的时代特色。漫步桥头,观茫茫大江,览巍巍钟山,层楼插翠,江轮飞驶,一派“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丽景象,令人激奋不已!

  南京下游不远有三座临江的名山,合称镇江三山,即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拔江而起,巍然屹立,雄视滚滚波涛,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陡峭险固,临江绝崖,山上有甘露寺,相传为三国刘备招亲的地方。金山巉岩陉石,因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而带几分神秘感。焦山立于长江之中,如中流砥柱,高150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山麓参天古木中,有规模宏大的定慧寺,珍藏着大量历代名碑和摩崖石刻,山顶有吸江楼,登楼临窗,观长江浩渺波涛,好像与游人的呼吸相应和,故名吸江楼。

  镇江以下两岸为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尤以太湖平原为密。河多,船多,桥也多,形成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景观。苏州是很有代表性的水乡城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白居易写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最富饶的地区,而黄浦江又是长江最后,也是最富有的一条支流。上海就是近代在黄浦江畔发展起来的我国最大的城市。相对于古老的祖国历史,上海市区的陆地形成,不过1000年,是很年轻的陆地,作为城市的历史就更年轻了。黄浦江上游有湖泊调节,水量丰富,下有海潮顶托影响,河阔,水深,万吨轮船可终年进出,为上海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黄浦江在吴淞口汇入长江,虽未入海,却是一片汪洋,水天一色了。

  伟大的长江,从世界屋脊的冰川融水,聚归途之千支万川,汇成浩浩巨流,穿山切谷,奔腾万里,来到东海,流向太平洋。长江不仅是祖国的动脉,也是联系五洲四海的纽带。

  黄 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河。它横贯中国北部大地,千百条支流伸向山山岭岭,形成75.24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如今还养育着一亿多炎黄子孙。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形容黄河源远流长的诗句。实际上,黄河源头是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各姿各雅山麓的泉流,正是这里的涓涓细流开始了它那万里行程。黄河穿过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平坦开阔的高原草甸、湖沼之间。岛上群鸟栖集,珍贵的天鹅和黑颈鹤尤为突出,草地上还不时看见白唇鹿、香麝、旱獭等珍稀野生动物自由奔跑。每当夏天,到红军长征过的松潘草地,登上高高的唐克索宗寺,俯瞰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的草地,可以游目九曲黄河第一弯的风姿。欣赏那洁白如练、飘落在绿地、蓝天、白云、帐篷、藏胞、牦牛和唐克马之间的河曲风光,真是天上仙境。如果说黄河之水从这个“天上”来,那是颇有诗意的。

  黄河过了草地大拐弯,开始从第一级大台阶向下奔腾倾泻。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峡谷,从而进入了第二级大台阶的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市。黄河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解放以来已经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和八盘峡等大中型水力发电站。巨大的电流为祖国大西北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一座座水库,如蓝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黄河上,为黄河增添了异彩。

  黄河进入宁夏、内蒙古地段较为平缓,引黄灌溉形成著名的“三套”,即西套、后套和前套,被誉为“塞上江南”。西套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宁夏平原西挡戈壁飞沙,东临黄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引黄灌溉。现存的秦渠、汉渠和唐徕渠等大型渠道,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解放后随着青铜峡水库的建成,大大扩大并兴建了现代化的宁夏灌溉系统,使宁夏成了西北的一个大粮仓。

  阴山南麓的内蒙古后套平原,早在战国时代的魏国和赵国就在这里屯垦,虽历代相继建设,至解放初,灌溉面积只有200多万亩。1960年在巴彦高勒的黄河上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形成较完整的排灌系统。现灌溉面积达580万亩,又一个“塞外明珠”鱼米之乡的景观出现在黄河之滨。

  经过新兴钢城包头,在大青山和黄河之间又有一块著名的冲积平原——土默川,即前套。1500年前敕勒族人斛律金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写了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发达的牧业图景。

  黄河过了前套托克托县,便进入中游。它受阻于吕梁山急转南下,切开黄土高原,从海拔900多米的第二级台阶,经725公里的晋陕峡谷,直落到海拔300多米的中原大地。晋陕峡谷峭壁对峙,险滩相间,急流、漩涡层出不穷,景观奇险,惊心动魄。如“狮子拐”、“老牛碛”、壶口、孟门、龙门等。

  壶口瀑布在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之间,两岸陡峭,峡谷底宽约二三百米,至壶口骤然收束至三五十米宽,断崖跌落20多米,形成“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的壮丽景观。壶口集滔滔黄河水于一束,倾20米之断崖,奔腾喧嚣,金涛赤浪,轰雷惊谷,浓雾迷离,为天下奇观。

  瀑布下游三公里便是孟门,因河中有石岛两座,河水分流,若蹬若门,岛上有摩崖石刻“卧镇狂流”,点出了孟门意境。自孟门下60多公里便是龙门,由东龙门山与西梁山对峙相拥而成。两岸断崖凌空,绝壁屏立,谷中有石岛两座,分水三股,急流狂涛,怒击礁石,充分显示出黄河咆哮的汹涌势头。富于想象的祖先,说大禹为了整治黄河,先凿壶口,次开孟门,再劈龙门而导河水下泄。围绕着这一古老的传说,产生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庙堂建筑,成为今天追思古昔凭吊祖先的遗迹。

  黄河出龙门,便豁然开朗。其下,它东纳第二条大支流——汾河,西接第一条大支流——渭河。到潼关,南下的黄河因受阻于华山山地而急转东向,顺着中条山脉与崤山之间进入豫西峡谷。峡之西有“关门扼九州”,“飞马不能逾”的潼关,东有“崤函之固”的函谷关。函谷关北有大河之绝,南有崤山之险,是关中与中原地区交通孔道,也是数千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如今陇海铁路横穿东西,昔日险关已成坦途。三门峡是豫西峡谷的最后一峡。因河中有鬼岛和神岛耸立,把河水分成三股夺门而流,故称三门峡。其下,又有石柱突兀河心,拔起水面20多米,任凭狂涛怒浪的冲击而巍然不动,这就是有名的“中流砥柱”。以“中流砥柱”为特色的三门峡壮丽景观使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成为志士仁人激励心志的景观。唐太宗李世民曾为之题刻《砥柱山铭》:“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赞美了黄河的壮丽图景。

  今天,一条大坝横卧于鬼岛、神岛和人门岛上,揽三门于一坝,天险成平湖,并为发电灌溉和防洪发挥了作用。

  黄河出郑州西北的桃花峪,便进入大平原,揭开了下游景观的序幕。在郑州黄河游览区,登上邙岭的极目阁,远眺黄水东流,金光洪涛,浩浩淼淼,直连天际,壮阔无比,方显出黄河博大气度。《大河赋》说:“览百川之弘壮,莫尚美于黄河。”不过,观黄河须在夏季,冬季则水量很小,难以领略其风姿。

  黄河上源本是一条清净的河流,自从进入黄土高原以后,由于水土流失,含沙量不断增加,逐渐变成黄色的河流。当它到三门峡时,含沙量达到顶点。据水文站测定黄河平均每年经过三门峡的泥沙达16亿吨,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37.7公斤。含沙量最多时,每立方米水中,就有746公斤,简直成了泥浆!据估算,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送出河口填海,约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因而河床逐年增高,当河床高于地面时,河流就自然改道。为防黄河改道之害,自古以来,筑堤拦水,水高堤高,河道成了高出地面的“悬河”。现在的黄河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三一五米,比开封铁塔地面要高出七米多。远望河中船只,似在空中航行。黄河一旦决堤,北可淹到天津,南可波及淮河与长江。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决溢次数多达1590次,史称“黄河三年两决口”,其中重大改道26次,大型迁涉改道七次。以入海口为例:公元前602年黄河从天津入海,公元11年,于山东现黄河道入海,公元1048年在山东与河北接壤处入海。公元1194年、1494年于淮河入海,1855年于现黄河道入海,1938年于淮河入海。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了掩护国民党军队败退,竟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洪水吞没了豫、皖、苏三省44县市89万人的生命。

  解放后,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对黄河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规划和整治,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了大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及成千上万个小型工程,在中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40多年来黄河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从未发生决口之类的灾害,在黄河历史上创造了新纪录。

  黄河功过,自古以来就有不同评说。然而纵观黄河历史,便可清楚地看到,改造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重任。

  从古地理的角度看,300多万年来,黄河填海造陆,为中原大地和华北大平原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一方面侵蚀黄土高原,另一方面又以每年填海造陆28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向渤海挺进!解放后几十年来,已填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地。现已成为欣欣向荣的农场和胜利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类历史来看,黄河流域大约80万年以来,“蓝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旧石器文化。从两千多处原始村落遗址来看,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广泛地在黄土高原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根据文字记载,从殷商到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十一朝古都西安、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都在这里。至于在这块土地上所创造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那就不胜枚举了。人们称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人民的母亲,它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功劳不可磨灭,而且现在继续哺育着一亿多人民,并以它所蕴藏的丰富资源服务于四化建设。今天,黄河子孙应当科学地按照黄河流域自然规律,继往开来,发扬优势,防治灾害,恢复植被,维护生态平衡,为中华民族复兴、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黑龙江

  黑龙江是一条流经中、俄、蒙三国的国际性河流。因流经黑土地带,河水呈黝黑色,又蜿蜒似龙,故得名黑龙江。它有两支源头,北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脉东麓的石勒喀河,南源为我国大兴安岭西坡的海拉尔河。从南源始计,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与松花江、乌苏里江两大支流汇于三江平原,形成水网稠密的沼泽区,过去称北大荒,而今已开垦成东北的重要粮食基地——“北大仓”。

  松花江流域几乎包括了东北的北部大地。流域的森林植被很好,水土流失甚微,河流含沙量极低,每立方米仅0.6公斤,不足黄河含沙量的1/200。松嫩平原多沼泽草地,是候鸟水禽的天堂,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齐齐哈尔市东南)。扎龙沼泽广阔,芦苇、水草丛生,湖水清澈,是丹顶鹤等珍贵水禽的繁衍生息场所,有百余种珍禽,故有“百鸟园”之称。目前世界鹤类15种,我国有九种,这里就有六种。

  第二松花江源于长白山天池,飞流直下,形成高68米的长白瀑布,它穿林海,汇集于松花江。在吉林的松花江上有著名的松花湖(即丰满水库),碧波如镜,奇峰林立,林木葱郁,是夏季避暑、冬季滑冰的好去处。支流牡丹江上的镜泊湖则是天然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它是由火山喷发流出的岩浆冷凝成坝,堵塞牡丹江而形成的湖泊。因湖水清澈,平净如镜,故名镜泊湖。湖长45公里,曲岸多姿,四面青山,湖中有大、小孤山、珍珠门、道士山等岛屿为湖光增色。镜泊湖北口,有一个40余米宽、25米高的瀑布倾泻于数十米的深潭之中,狂涛翻卷,水珠飞舞,声如雷鸣,十分壮观、迷人。

  黑龙江的最大特色,还数冬景。流域气候寒冷,约有半年左右的封冻期。黑龙江干流上游的封冻期年均160天以上,最大冰厚1.25—1.50米,中游140—160天,冰厚1.00—1.25米,可开着汽车过河。松花江干流封冻期约140天,冰厚一米左右。黑龙江畔的漠河位于北纬53°以北,有我国“北极村”之称。夏至前后,可以在午夜欣赏晚霞与曙光同辉的奇观,幸运者还可见到北极光。

  冬天的松花江,银装素裹,玉树琼花,一片冰雪世界,独具魅力。观赏树挂、冰雕,乘坐雪撬、冰帆,进行溜冰、滑雪等活动,则是另一番美的享受。哈尔滨在松花江畔,一年一度的冰雕、冰灯游园会,已成“冰城”哈尔滨的盛大节日。艺术家以冰为原料,雕塑出水晶般的特殊艺术世界。它不仅吸引着国内游人,并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活动。

  与哈尔滨冰雕齐名的吉林树挂,即雾淞,亦是松花江上游的特有自然景观。雾淞是在寒冷的雾天里,附着于树枝和景物表面白色松软的凝结物,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世界。吉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出现雾淞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尤其是冬至以后,几乎天天都有,使吉林成为观赏树挂的最佳胜地。

  珠 江

  珠江是我国南方大河,由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条河流组成水系,入海口则有八条水道注入南海。下游水网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南方的金三角。珠江长2197公里,流域面积45.26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河。流域大部分处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季风多雨区,植被良好,水量丰富,河口年均流量11070立方米/秒,仅次于长江(31060立方米/秒),比黄河大六倍,居全国第二位。

  珠江水主要来自西江。西江占珠江总水量的77%。西江源于云贵高原。它的许多支流发育在石灰岩地区,形成许多奇秀的岩溶景观(即喀斯特地貌)。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可溶于水,在流水的溶蚀下,形成特有的地貌形态。在地质历史上,西江流域处于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环境中,水温较高,水量丰富,为岩溶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蚀下,地上和地下的岩溶均得以充分的发育。石灰岩峰丛、峰林、孤峰、石林和溶洞等都是很有观赏价值的典型岩溶景观,尤其与河流、湖泊结合成为岩溶山水奇观。西江上源北盘江,河谷深切形成岩溶槽,支流上有许多暗河和跌水,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其支流打邦河上。“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风景,“岭南奇秀”的左江山水,以及遍布山山岭岭间的溶洞都是大自然雕刻家——水的艺术杰作。

  漓江是西江上游桂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兴安县)南岭。沿江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有人以“四绝”概括桂林山水特色。“四绝”,是簪山、带水、幽洞和奇石的总称。其中簪山、带水是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而来。从漓江两岸2000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看,真是洋洋大观,有群山森立如林的峰林,有“拔地参天起一峰”的孤峰,亦有连座多峰的峰丛。其形有老人峰、象鼻山、骆驼山、书童山、碧莲峰等等。在桂林岩溶平原上,不仅“平地涌千峰”,而且碧水如带,山环水绕,山水交融,“漓江下瞰净如练”,“群峰倒影山浮水”。

  桂林“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据统计,已发现的岩洞约2000余处。如著名的芦笛岩、七星岩等。桂林之石奇在造型丰富,形态变化无穷,非其他岩类可比。无论是瘦、透、漏、皱的玲珑巧石,或是晶莹如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都是令人精观细赏的自然佳作。

  桂林山水之美,更在于簪山、带水、幽洞和奇石的有机结合(图29),构成“无水无山不连洞,无山无水不入神”的优美境界。桂林山水最绝妙的要数烟雨漓影。正如清人袁枚诗云:“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图29 桂林漓江,山、水、洞融为一体。

  美丽的漓江,早在8000多年前,已有人类在甑皮岩洞中繁衍生息。自秦始皇时凿灵渠,开辟湖南湘江与漓江航道后,桂林便成为古代中国“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秦堤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它与都江堰一样,闪耀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辉。秦以后,尤其是唐宋以来,大量的摩崖石刻、造像、古建筑等巧构于山、水、洞、石之间;赞美的诗词达4000余首,使仙境般的自然山水,渗透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山水文化。常言道:“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游览桂林山水,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会获得许多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

  位于南宁地区的左江,也是西江上游的一个小支流。它那曲折多姿,迂回在峰林、峰丛、孤峰之间的如带似练的江水,其景观与漓江相仿。但漓江处于中亚热带,左江却处在准热带地区,其间分布有热带特征的“季雨林型常绿阔叶林”,构成南国奇秀的独特景观。它秀在青山绿水,奇在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丰富多彩的热带型植被、世界独有的白头叶猴和充满魅力的悬崖壁画。左江两岸除峰林夹江,还有高约20米的沿江陡岸皆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灰岩)构成,船行江边令人目不暇接。横跨左江南北的[山下弄]〔long弄〕岗——龙瑞自然保护区,拥有最典型的准热带植被。蓊〔weng翁上声〕郁茂密、层次多、种类繁,组成千峰披绿、万山尽翠、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保护区有1400多种热带植物,100余种动物,其中有不少珍稀动植物,如白头叶猴和金花茶,属世界独有。白头叶猴,四肢细长,体态轻盈,除头部和尾巴的毛色雪白外,全身皆黑,食树叶,栖息于悬崖峭壁,常戏耍在崖树之间,非常逗人喜爱。

  左江多曲流,河曲外侧往往有奇峰临江崛起,悬崖壁立,雄险逼人,峭壁高100—300米。尤其是在上凸下凹难以攀登的崖壁上,有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壁画。当地人称“画山”、“仙影山”、“人影山”。这些“仙影”更为奇山秀水增添了神奇色彩。沿江200多公里,两岸共有97座悬崖有崖画,计178处,287组,构成一座巨大的画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宁明花山崖壁画。花山绝壁临江,崖壁高250米,宽290米,崖壁上部外倾下部内收,形同弧形廊檐。画面长210米,高44米,共1800多个图像。画中以人像为主,还有内容丰富的各种物像。据考古分析,一般认为该画为2000多年前所为。但仍有许多谜未解,因而左江崖画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无数的游人。

  马岭河源自乌蒙山,流入南盘江,流域为岩溶地貌,河谷深切,构成一条宽约200米、岸高120—200米的峡谷,岸上千米山峰如屏如障。两岸陡壁悬崖,飞瀑飘洒,钙华彩结,草木蒙茏其上,构成一条数十公里的天然画廊。

  上游河谷两岸各有一处温泉,一称“姑娘泉”,一称“儿子泉”,自古以来,男女对河各自沐浴,已成自然天趣和风俗。纳省峡的赤壁悬崖,堆岩流彩,与清泉飞瀑相映,被誉为“五彩长廊”。更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是“天星画廊”峡,其间有10余条瀑布,落差多在100米以上。形态各异的飞瀑、悬瀑和叠瀑各展风姿。瀑布飘落的烟云,在阳光照射下,折成满谷彩虹,一江霞光,一派虚幻神奇景象。河中,岩溶石时起时伏,如岛如屋。河滨有芭蕉、翠竹、绿草和沙滩。绝壁间,吊藤悬木,随风摇曳,生机勃勃。

  顺流而下,在连续两公里的绝壁上,由钙华堆积岩构成的大石瀑,高达200米,十分壮观。细细看来,却似数不尽的造型雕琢。马岭河峡谷出口两侧,是极为壮观的峰林景观,因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称“万峰林”。翠峰间有流水、田园和村寨。马岭河流域有20多个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风情民俗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

  在北盘江支流打邦河水系不仅有闻名的黄果树瀑布,在它的上下游还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分布。这些发育在岩溶河谷的瀑布,形态尤为丰富。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米,夏季流量可达1000立方米/秒,倾河之水倒泻断崖,奔腾怒吼,声闻数里。

  近年来,黄果树上下游岩溶河谷中发现了许多瀑布和典型的岩溶景观。如上游陡坡塘,规模很大的钙华潭及其外溢的瀑布,下游梯田式的螺丝滩瀑布以及千珠万线组成的天星桥银链瀑等等。在天星桥宽阔的谷地上,发育着一片小石林,一般高度四五米左右,石上多长树、藤、仙人掌和兰草,如微缩的山岳,似放大的盆景,十分精巧自然。

  樟江是西江北支中的小支流,源于贵州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自北向南流经荔波县境,其流域是发育十分典型的岩溶地貌。樟江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幸存着数百平方公里,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森林,其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科学、美学和保育价值。但是,这种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其周围被开发地区皆为荒山秃岭,这就是例证。因此,保育是第一重要的。

  樟江特色在于山石树水,无不生奇,互结互构,融为一体。它的支流大小七孔河流域,便是典型的代表。小七孔响水河上游,有一片奇特的水上森林(图30)。长在岩溶河床上,树不大而奇古,水不深而流急,绿荫下黑石、青苔、树根与清流白浪构成水上森林景观。河岸的龟背山,雕镂百态的岩溶石上,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藤萝挂彩,遮天蔽日。下游水出翠谷,奔泻于钙华构成的68级阶梯式的河床中,潭瀑交替、白练银珠落碧潭,水声回荡,在空谷中形成悠扬乐章。大七孔神水河,上游一江碧水穿山切谷,几经曲折,泻入地下成暗河,复出成地上、地下双层河,最后涌出穿过60余米高的天生桥,静静地汇入樟江。

  珠江的西江和东江干流以南地区,处热带和南亚热带,为鱼米之乡,且为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芒果、木菠萝、香蕉等产区。这里四季常青,花果不败,极为富庶。
 


  图30 樟江小七孔响水河

  淮河、济水与钱塘江

  在古代,以黄河中下游为活动舞台的中原人看来,天下最大的四条大河,当数江、河、淮、济。这是古人受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视野的局限所致。如今,江、淮、河仍为人们所熟知,而济水由于黄河不断改道,袭夺了济水很长一段河道,济水被肢解,其残余河段各取其名,只有它的源头仍叫济水。它在王屋山东南麓的济源市境内,济源是因济水之源得名。城北的济渎池是济水的东源,池前还有一座古代帝王祭祀济水的济渎庙。济渎庙规模宏大,中轴线长500余米,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现尚存殿宇70多间,包括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古碑数十通,以及千年古柏等文物,很有历史文化价值。博览济源,重温历史,可见当年济水在名山大川中的地位。

  淮河流域位居中原大地,与黄河下游毗连,历来是中原逐鹿、兵家必争之地。淮河也和黄河一样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黄河是一条悬河,河床高出平原地面数米,黄河河道(包括故道)便成了华北平原上一条特殊的分水岭,亦是世界罕见的分水岭。淮河北部不少支流就发源于此。黄河泛滥曾多次袭夺淮河水系而注入黄海。

  沿淮河干流西接秦岭一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有显著的差别,素有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之称。通常所说“南船北马”,“南人吃米”、“北人吃麦”,就是以此线划分南北的。此线以北,最冷的月平均气温低于0℃,土壤与河流冻结,冬季不能生长作物,基本无常绿阔叶林,水分不足,农业以旱作为主。此线以南,最冷月均温高于0℃,土壤与河流基本不冻结,全年可生长作物,有常绿阔叶树,水分较充足,以水田作物为主。因此,淮河在地理科学上是很有意义的。

  钱塘江古称浙江,也是浙江省名的由来。它发源于皖南休宁板仓,全长494公里,注入杭州湾流向东海。流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从长度论,它算不上一条大江,但从江河景观来看,钱塘江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名江大河!

  钱塘江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良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黄河长虽为钱塘江11倍,流域面积为15倍,但两条河的平均水流量却相差无几。钱塘江上游称新安江,中游称富春江,下游才称钱塘江,是一条物华民丰的锦绣之江。

  新安江以山青水碧而闻名,素有“锦峰秀岭,山水之乡”的美誉。江水之清使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赞叹不已:“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新安江穿行于重山复岭之间,迂回于丘陵盆地之中。 自50年代新安江水库建成后,一坝挡碧水,高峡出平湖。湖面有575平方公里,浩如碧海,湖中有1078座岛屿,故又名千岛湖。湖周群山环抱,绵延起伏;湖中千岛浮翠,波光粼粼,倒影如镜;岛上林木蓊翳,洞石幽奇,景观各异,如同水上仙境。

  富春江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名江,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誉。登富阳鹳山的“春江第一楼”,观富春江景色,江面舒展,近山如黛,远岭淡抹,江轮与白帆争流,鸥鸟同白云齐飞,如诗似画。富春江两岸盆地、平原、峡谷相间,沙洲散落于江水中间,江上渔舟,田间稻香,一派水乡风情。春来桃花满坞,夏日绿荫青山,秋桕染红碧水蓝天,冬天绿竹丛中盛开白梅。古镇临江,青瓦粉墙、层楼错落,码头上下车船奔忙。

  富春江最引人入胜处是七里泷峡谷,又称严陵濑,有“严陵山水甲天下”的美称。峡谷下游,东西两岸有临江对峙的两座石峰,高数十丈,顶平如台,颇为壮观。东台称严子陵钓台。严子陵是刘秀的同窗,曾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功劳。刘秀当皇帝后,召其为官,他婉言谢绝,隐居富春江,并常到此钓鱼。历代名人在钓鱼台留下不少墨迹,以追思这位高士的品德。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还在此筑严子陵祠,并颂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富春江过闻家堰,称钱塘江,江面壮阔,一展平川,浩浩荡荡,极具大江风采。当你漫步钱江大桥,或登临杭州月轮山六和塔鸟瞰,大江风采一览无遗。

  钱塘江口形似喇叭,每当夏季涨潮时,大潮向江口涌来,渐近浪越高,形成一道接一道高出水面数米的“水堤浪坝”,以翻江倒海之势,轰雷震耳之声,排空而来,构成钱塘江怒潮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钱塘江潮水最大。自唐朝以来,海宁观钱塘大潮已成风俗。南宋建都杭州,朝廷规定每年八月十八日在海宁江面检阅水师。还有“弄潮儿”在惊涛骇浪中表演各种弄潮技巧(类似现代的冲浪运动)。海潮来势汹涌,为了防止潮水为害,自秦汉以来,在钱塘两岸不断修筑海塘。2000多年来,筑成一道长400多公里的“防海长城”,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岸工程之一。如今站在那高八米的防海长城之上,观览钱江怒潮,怎能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所折服!

  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充满诗情画意的富春江,哺育了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生养了忍辱负重,雪耻报国的绝代佳人西施;激励着“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报仇雪恨的越王勾践;留传着不以功劳、王亲享权贵,甘愿耕钓富春江的严子之风;洒下了一身正气的谢翱恸哭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悲壮的珠泪!巍巍的鹳山之上,“双松挺秀”亭伴,还长存着为反抗法西斯侵略、维护民族尊严而牺牲的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兄弟之英灵。

  充满诗情画意的富春江,触动过多少炎黄子孙的心灵,产生多少与江山相辉映的诗篇!今天,钱塘江又以崭新的姿容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朋佳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