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杂技 作者:刘荫柏


第四节 相扑、乔相扑



  相扑是一种摔跤运动,古称作角抵、角力。据《晋书》中论及角力时云:“角,校力是也,然则名言有雅,有俗。雅则为相[扌費]〔fei费〕,俗则为相扑。”实际上在晋代“相搏”、“手搏”、“相扑”并称。五代和宋初时,称作“拍张”。宋代普遍称之为“相扑”,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又作“手搏”。三国时曹操曾大力提倡角抵,不仅列入百戏之中,还用之于练兵。《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描写道:

  张郃自来山顶观望,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扑为戏。

  很可能当时西蜀也将相扑列入练兵项目。五代时调露子《角力记》亦记载,“蜀都(今成都市)上元会于学社,山前平原作场,新草如茵,日晏方了,一对相决而去。或赢者社出物,赏之采马,拥之而去”。大概西川此风颇盛。宋代名将岳飞,见相扑之技有利于军队实战,曾将相扑加以改革成为练兵的必要手段之一。宋室比较注重相扑,设有专门掌管相扑组织和训练、比赛的军头司,对相扑手定有甄别、考核、选拔、晋升、褒赐制度。宋室在宫廷大开筵席时,当御酒巡至第九盏后,即有左右军表演相扑以助酒兴。当时在东京汴梁和其他大都市的瓦子里,经常有艺人作相扑、乔相扑及小儿相扑的杂技表演,并沿用古称成立“角抵社”。在民间的相扑比赛中,有些女子也参加活动,如女飐〔zhan崭〕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人,都是著名的相扑竞技高手。在《武林旧事》中称她们作“女飐”,是指其招数变幻难测,或身法疾速如风之意,书中著录在杭州的著名艺人有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从这些女艺人的艺名上也可以看出,要求身法急快,姿态优美,形体动人。在南宋临安渡门寺南还搭擂台较技,令诸郡的相扑高手争夺“贤头”。在《水浒传》中,不仅梁山好汉燕青、焦挺是相扑高手,连梁山的敌人擎天柱,甚至大奸臣高俅都精于此道。从“燕青智扑擎天柱”、“跤跌太尉”两回中,可知宋代相扑之方法。

  明代虽没有设立专门管理相扑的机构,但却将相扑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武艺的项目。据《明史·江彬传》记载:“每专练大内间,以角力戏,帝(指明武宗朱厚照)戎服,险之相传。”清朝各代皇帝都提倡相扑,设有“相扑营”,后改称“善扑营”,满族人又称之作“布库”戏。康熙皇帝玄烨训练一批小太监练“布库”戏,智捕了权臣鳌拜,夺取了大权。

  乔相扑,是相扑表演的新节目。乔,假装之意。即以滑稽幽默的形式模仿相扑的动作,给观众以轻松的快感。在《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记载,在杭州从事乔相扑的名艺人有元鱼头、鹤儿头、鸳鸯头、一条黑、一条白、斗门乔、白玉贵、何白鱼、夜明珠等。在此书卷二“舞队”条,还记载有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马明王)、乔捉蛇、乔学堂、乔宅眷、乔像生、乔师娘、独自乔等乔相扑的具体节目。乔相扑或为一个人表演模仿性的滑稽独幕短剧,或为一个人同时模仿两个人相扑的动作。具体的模仿方法,无史料详载,据今日杂技“假摔跤”等推测,大约是事先用布、棉花、稻草做成两个略似真人的偶像,双手互抱着,做相扑的姿式,表演时因将假人面部化妆得比较细致,下部的衣服又相连接,使表演者能将真身隐在衣服套内,背负着两个棉制偶人上部,将两条腿作为一个偶人的双足,将两只手作为另一偶人的双足,然后演出两人互相角力、互相拌腿掐脖,你推我搡的相扑动作,样子很逼真,在胜负难料之时,或由演员亮相,揭示真伪,或因两个偶人同时摔倒在地上,从衣服套内亮出乔相扑演员的真身,令观众捧腹大笑,为之叫绝。有时由一个艺人演独角戏,也是讽刺性夸张的表演,还出现惊险的镜头。乔相扑分文、武两项内容,文相扑以文滑稽的形式刻画人物,武相扑以武滑稽的技术表演为主,有时还用“巨人侏儒、戏谑为耦”。关于宋代相扑的妆式,日本相朴至今还保持一些古代的痕迹,而且是裸体或半裸体,女子也不例外,借以显示人体的健美。我国从宋代理学兴起,强调封建迂腐的观念,当时作为“女飐”的艺人,决不会裸体或半裸体表演。乔相扑对明清乃至近现代戏曲、双簧、相声艺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图27 燕青与擎天柱相扑插图(见《水浒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