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俗 作者:王炜民


第二节 士相见礼



  士是商周时期贵族中最低的等级,也是贵族之中人数最多的阶层。士大抵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最活跃的一个阶层。因此,先秦的礼仪制度大部分是以士的举止为基础制定的。士与各级贵族的相见礼也有许多仪节,《仪礼》便专门设有《士相见礼》的篇章。

  士与尊者相见,为表示敬意必须携带礼物,称为“执挚”。按照《士相见礼》的规定,士之“挚”为雉,即野鸡。为什么用雉呢?郑玄注说,是取雉“交有时,别有伦”之义。古人认为雉“交接有时,至于别后则雄雌不杂”(《仪礼·士相见礼》贾公彦疏),士也应该像雉那样守信义。由于雉要用死的(有“为君致死”的意思),所以如果在夏天,为防止腐烂,则用干雉,称为“腒〔ju居〕”。因为无挚不成礼,因而其他各个阶层相见也必须执挚。至于挚的品种也按等级划分,各不相同。天子与诸侯相见,要赐鬯,即以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美酒为挚。诸侯的挚用玉器,按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而有所区别。公用桓圭(圭为上端作三角状的长条形玉器),圭上饰栋梁之形,象征邦国中坚。侯用信圭,圭上饰人身之形,象征慎行保身。伯用躬圭,圭上饰人四体之形,象征忠信谨敬以事上。子用谷璧(璧为正中有孔的平圆形玉器),璧上饰谷形,象征以谷奉宗庙养万民。男用蒲璧,璧上饰蒲草之形,象征安民之意(蒲可制席,居席为安)。至于其他阶层相见,“孤①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鸭子),工商执鸡。”(《周礼·春官·大宗伯》)

  士与士初次相见,主人要辞见,表示不敢屈辱大驾前来拜会。经来宾一再恳请,主人才迎出大门,互行拜礼。然后主人三揖自右入门,宾也自左入门。宾奉上礼品,主人经三次辞谢,最后在庭中“受挚”。之所以不在堂上接受礼物,是因为国君在堂上受挚,士不能比拟于国君。主人受挚后则请求回访来宾,待再次见面,主人就把宾客拿来的挚还回,宾也辞让后受挚。如果是士见大夫,主人待宾拜见后,走出大门外就还其挚。只有臣见君才不再还挚。但如果是此国之臣以挚见彼国之君,那么国君也要派摈(负责接待宾者)还挚。

  相见总要谈话,就连言谈的内容《士相见礼》也有规定:“与君言,言使臣(即任用群臣);与大人(指卿大夫)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悌)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指士以下任职者)言,言忠信。”与卿大夫谈话时,要求“始视面,中视抱②,卒视面”。即开始要观察对方脸色看是否可以讲话;在说话时不能一直盯着对方的脸,视线只应停在其衣领处;谈话完毕再“视面”,以察看对方是否赞同自己的意见。在整个交谈过程中都要求“毋改”,即要面容严肃,身体端正,不可随便改变姿势,以免被对方认为懈惰不虚心。在不发言时,要求“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不可目光游移不定,不专心听讲。

  在陪坐于卿大夫等“君子”处所时,看到其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变动坐姿或席位,以及问讯时日早晚、饭食是否备好等疲倦的表示时,也就应该主动告退了。退出时,主人起身相送要阻挡辞谢。 一般告别相送到门要有“三辞”: 一辞而许送叫“礼辞”,再辞而许送叫“固辞”,三辞不许再送叫“终辞”。

  土相见的礼仪反映了谦恭待人的思想风貌,后世多有沿袭。如初次拜访送上见而礼,与“执挚”意味相同。而告别时 一再请主人留步,也属于“三辞”的礼节。

  ——————

  注释:

  ①指少师、少傅、少保三孤。

  ②即[礻会],古时交叠于胸前的衣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