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建立,其他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也开始创办,我国图书馆进入普及时期。
学校图书馆是仅次于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性藏书机构。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其章程第一章第六节指出:“学者应读之书甚多,一人之力必不能尽购。京师大学堂为各省表率,体制尤当崇宏,今设一大藏书楼,广集中西书籍,以供士林浏览而广天下风气。”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煦分别提取各省官书局或购买民间旧书、时务新书以及外文图书,归入藏书楼,正式建立京师大学堂图书馆。
京师大学图书馆创立之后,各省相继模仿,公私大学图书馆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十分迅速。清华学校图书馆于1911年成立,北京高师图书馆于1917年成立,厦门大学图书馆于1921年成立,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于1928年成立。1931年全国大学和学院约70所,还有专科学校30所,普遍建立了图书馆。当然各馆收藏图书数量不等,参差不齐,收藏20万册以上的有北大等三校图书馆,藏书在10—20万册有东南大学等六所图书馆,五万册以下的36所,一万册以下的13所。
教会大学图书馆虽为数不多,但注意图书管理工作,以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等校的图书馆比较有名。
根据1933年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全国中学图书馆1927年统计有92所,有些馆的藏书无论质量和数量皆属上乘,其中上海南洋中学、澄衷中学、浦东中学,北京的潞河中学、汇文中学,厦门的集美学校,天津南开中学等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较多。这些图书馆馆藏各有其特点,如南洋中学的方志、潞河中学的中西善本等。而集美学校1933年馆藏达42917册图书,甚至比某些大专学校都多。
除了学校图书馆外,其他的专业图书馆也有发展,很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新闻出版部门,都建立了很有实力的图书馆。如当时外交部、交通部的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平政治学会图书馆,浙江、江苏等省教育会图书馆,上海总商会图书馆,盛京时报馆图书馆,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中华书局图书馆等,藏书都很多。这些图书馆有其特殊的馆藏要求,形成各自的馆藏特点,是不可小视的著名藏书机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根据商务印书馆的工作需要,东方图书馆古今新旧图书都收。东方图书馆是以1904年张元济创建的涵芬楼为基础扩大而成的。涵芬楼建立后,张元济不惜巨资广收善本秘籍,先后购置了江南几大藏书家的藏书,加上张氏刻意搜求,使涵芬楼在1932年遭战火之前,所藏善本已达50000册,其中宋本129种,元本179种,稿本718种,抄本460种,名人批校本达288种,所藏宋元刻本超过了黄丕烈,在近代私藏中无与伦比。1924年商务印书馆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馆舍,决定将涵芬楼改名东方图书馆,东方图书馆1926年5月2日启用。该馆除收藏原涵芬楼的古籍外,1931年藏书总数为502765册,其中有中文图书398765册。善本3745种35083册,除5370册存于金城银行保险库中外,其余在新楼三层仍称涵芬楼的善本陈列室保存。西文图书约八万册,还有大量的日文书、教科书、地图、挂图、碑帖、报纸、杂志等。该馆聘王云五为馆长,另设副馆长和总务、中文、西文、流通、研究等部主任各一人。1926年开馆后,公开阅览,为社会服务。1928年还增设了儿童图书馆。读者只须交纳保证金后即可凭证阅览,并可借书出馆,1930年阅览人数大约36800人次,外借图书45517册。
东方图书馆外貌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是1925年成立的,1924年11月,冯玉祥所辖国民军将溥仪驱逐出宫,为此设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的物品进行清点。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下设古物与图书两馆。图书馆又分图书和文献两部。选定故宫外西路寿安宫为图书馆馆址,南三所为文献部馆址。图书部是以故宫原有藏书为基础加以整理而成;文献部则是明清档案馆。图书之中除文渊阁四库全书保存原处未动外,主要将散藏于故宫各处的图书集中于寿安宫,加以编目整理,分类移入各库。除汉文书外,还有满文图书362种12843册,其中有许多海内外罕见的图书,如《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就是其中一例。馆藏图书据1936年统计,总计有70705种331293册。藏书中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其他善本1062部11150册,宋刻本5部854册,元刻本80部765册,写本184部1288册,殿本书808部35096册。经部1052部13293册,史部1316部28261册,子部1543种36877册,集部1951种27268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