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作者:吉常宏


第八节 概括经义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时期,儒家的典籍便成了家传户诵,老幼皆习的课本了。人们都熟悉了儒家的经典,逐渐就从中选取名字了。汉末三国已渐成风。如黄琼字世英,是取义于《诗·齐风·著》“尚之以琼英乎而”;李云字行祖,取义于《易·乾卦》“云行雨施”;王允字子师,取义于《诗·周颂·酌》“实维尔公允师”;赵云字子龙,取义《易·乾卦》“云从龙”;文钦字仲若,取义《书·尧典》“钦若昊天”;虞松字叔茂,取义《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嵇康字叔夜,则是取《诗·周颂·昊天有成命》的“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全文。文意是说,成王虽然即王位,但不敢贪图安逸,仍是兢兢业业,深夜操劳。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说安乐,而暗用夙夜不懈来否定安乐。

  自南北朝而唐宋,而元明清,文人士大夫名字取义于儒家经典的,触目皆是。不但如此,而且愈来愈曲折复杂,愈来愈工巧奇特。从选取一词、一句或几句文意,而到一章书的文意;从选一书的几处文意而到几种书的文意。“闻名知字”,越来越不容易。我们不妨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唐〕柳·公权字诚悬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县,古“悬”字。

  〔唐〕白·居易字乐天

  《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又《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安土即居易,故乐天。又陶潜《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宋〕陆·九叙字子仪

  《书·大禹谟》:“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又《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宋〕苏·易简字太简

  《易·系辞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宋〕晁·端友字君成

  《孟子·离娄下》:“郑人使子濯〔zhuo茁〕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sheng圣〕矢而后反。”

  名字共四个字,用了《孟子》“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一章书。名“端友”即用“其取友必端”;字“君成”,即取“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直至“发乘矢而后反”,完成君命。北宋还有一个名叫江端友字子我的,也是用的这一章书。字“子我”者,即强调“我是尹公之他的端友”,“我不敢以私情而废君命”。

  清代人取经义为名字,甚至有比这更离奇的。

  〔清〕张·安茂字蓼匪

  《诗·周颂·良耜〔si寺〕》:“其镈〔bo 博〕斯赵,以薅〔hao蒿〕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从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以“蓼”应“茂”是取荼蓼薅除掉,黍稷生长茂盛之意。但无端缀上一个“匪”字,就不免离奇突兀了,甚至可以说有点惊世骇俗。原来《诗·小雅·蓼莪》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一语,便就“蓼”把“匪”字拉了过来。这个“匪”是“非”,不是后世的盗匪之“匪”。不过《良耜》中的“蓼”和《蓼莪》的“蓼”却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名词,一种杂草,后者是形容词,高大的样子。就因为书写形体相同,便将二者捏合在一起了。这难免有逞奇炫博之嫌。

  〔清〕唐·懋〔mao贸〕载字袖石

  《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华岳是山,故以“石”应“载”。

  以“石”应“载”,就是取“载华岳而不重”文意的。但为什么以“袖”饰“石”呢?那是因为经文将山比作拳石,遂因“拳”而及“袖”。但这个“袖”字并不是平空杜撰的,乃是取自宋代大书法家米芾〔fu伏〕爱石的故事。据《宋稗类钞》载,米芾在涟水做地方官时,因玩石而废政事,察使杨次公知其事,前往督察:

  至郡,正色言曰:“朝廷以千里付公,汲汲公务,犹惧有阙,那得终日弄石?”米径前,以手于左袖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宛转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又纳之左袖。

  谁知杨次公也爱石,最后竟把米芾最珍奇的一块抢走了。文人好奇,遂从米芾这件韵事中拣出一个“袖”字,安在了经文的“拳石”上。

  清代人对表字的装饰字,很爱翻新,并不限于概括经义的名字上。例如夏维字四只。我们一看便知,这是取自《管子·牧民》“四维张则国令行”或《诗·小雅·节南山》“四方是维”。但缀饰用个“只”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楚辞》中语气词多用兮、些〔suo缩〕和只,而《大招》中恰有一句“名声若日,照四海只”,便因“四”就缀以“只”了。这在今天看来,十分离奇,因为现代汉语中,“只”作为量词的时候才能同数词结合。这种就表字的词义转折捏合饰字的作法,前代少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