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作者:吉常宏


第三节 称名称字的变化



  古人重礼仪,很注意称谓。先秦文献中,如《左传》、《国语》、《论语》,等等,凡涉及到人,多是称字。就是在叙述性文字中,也常是如此;名字并称时,字在前,名在后。如《左传·僖公三二年》: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在此对秦国的三帅,都是称字。又如《僖公三三年》:

  辛巳,败秦师于殽〔xiao淆〕,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这是名字并称,字在前,名在后。

  以上都是叙述性的文字,或称字,或名字并称。当然,称名的也不少。

  《论语》中出现过几十个人名,其中对孔子的弟子们,叙述文字皆称字;涉及齐、鲁、卫、陈、楚等国的大夫也很多,或称字,或称谥,或称官职,或字与谥号并称,单称名的少见。

  先秦这种重视称字的风气,一直影响后世。以《三国志》为例,当某人谈到其他人时,多是称人之字,甚至是自己的仇家,敌对者,也常是称字。譬如马超,他临死前,上表托付后事时说:

  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孟德就是曹操的字。马超一家被曹操杀戮200余口,对曹还称字。又如《吴志·吴主传》注引《吴历》写曹操对孙权和刘表之子的一段评论文字: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可见,对敌对者还是称字。当然也有辱骂的时候。

  称人之字,不仅是对人的尊敬,也是显示自己的修养和风度。所以后世一些名人,在著作中写到某些不光彩的人物,有时也称其字。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称秦桧为秦会之,明人笔记中,有的谈到权奸严嵩时,甚至还有称地望①的,叫他严分宜,严是江西分宜人。近代许多贤达提到袁世凯时,有的还称他袁项城,因为他是河南项城人。

  中国人一向敬重历史伟人,对前代卓有贡献者,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者,品德高尚,堪为人楷模者,总不愿直呼其名,而称他们的字,别号,谥号,官爵,地望,或别的敬称,而以称字最为普遍。如李白之称太白,杜甫之称子美,柳宗元之称子厚,刘禹锡之称梦得,黄庭坚之称鲁直,辛弃疾之称幼安,陈亮之称同甫,等等,都不称名。别号兴起来之后,纷纷称起别号。没有别号的,当然仍旧称字。

  前边说到先秦称人有名字并称的,后世虽仍然如此,但稍有变化。先秦是字在前,名在后;

  后代是名在前,字在后。如《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自成帝至王莽时,清名之士,琅邪又有纪逡王思,齐则薛方子容,太原则郇〔huan环〕越臣仲、郇相稚宾,沛郡则唐林子高、唐尊伯高,皆以明经饬行显名于世。

  颜师古注说:“并列其人本土及姓名字也。”

  又如:

  齐栗融客卿、北海禽庆子夏、苏章游卿、山阳曹竟子期皆儒生,去官不仕于莽。以上籍贯、姓名和字连称,都是名前字后。

  这一格式一直为后世所遵从。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最后记述同游的另外四人时,是这样说的: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著作上署名,也是如此。如清道光三年刻印的何守奇批点本《聊斋志异》是这样署名的:

  淄川蒲松龄留仙著

  新城王士正贻上评

  南海何守奇体正批点

  称名称字的情况,大致如此。

  ——————

  注释:

  ①称地望(亦叫郡望)是表示尊敬,如称韩愈为韩昌黎、昌黎;称曾巩为曾南丰、南丰。称汤显祖为汤临川,都是为了敬其人。电视剧《东方商人》中袁世凯自称袁项城,实在荒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