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作者:吉常宏


第十一章 研究名字的书



  在先秦时代的史籍中,只有对命名取字的一些零星说明,谈不上研究。如《左传·桓公六年》、《礼记》、《仪礼》的有关篇章,都有些简单记载。

  东汉的许慎写《说文解字》,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征引先秦人物的名和字,来解释文字的本义。此举给后世的训诂学家以极大的启发。和许慎同时的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第一次揭示了名和字的相互关系,使人对名字有了理性认识。

  南朝齐贾渊写过《人名书》,北朝的索敞和高允,都写过《名字论》,但三书失传,其内容不详。从他们的传记记述看,当是关于家谱之类的著作。

  唐代的陆龟蒙,注意到历史人物的小名,把秦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名人的小名集中起来,编了一本《小名录》,这是材料汇编性质的书。此风一开,于是宋人纷纷效尤。陈思作《小字录》,洪遂编了《侍儿小名录》,王铚〔zhi至〕作《补侍儿小名录》,温豫又作《续补侍儿小名录》,张邦畿〔ji机〕又作《侍儿小名录拾遗》。至清代,此风仍未息。尤侗作《宫闺小名录》,李调元作《乐府侍儿小名录》。他们多是猎奇,不是研究。但他们把材料集中起来,使后世作研究的人省去了许多劳动。清代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历史上的一些名字现象,如清初学者顾炎武就是突出的一位,但他也只是零零散散地提出一些看法,没能作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总之,清代学者这方面的见解,如散珠碎金,多散见于各种笔记中。

  第一个对古人名字作集中解释研究的是清代的王引之。他写了一本《春秋名字解诂》,从训诂学的角度,对春秋时代(有少数战国)的300多个人名,作了考释,并从中概括出了先秦人命名取字的方式,以及如何去识别这些名字的方法。王引之的作法引起后来学者的注意,如俞樾作《<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玉作《驳<春秋名字解诂>》,王萱龄作《<春秋名字解诂>补》。进入民国之后,仍有学者给王氏作“补”、作“正”,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和王引之同时的或稍后学者,也有不少人注意古人名字问题。如段玉裁、桂馥、朱骏声和王筠,他们研究《说文解字》时,都曾像许慎那样,利用古人名字去考证词义。另外,程廷祚还写过《左传人名辨异》一书,这是厘定《左传》人物名字纷乱现象的一部著作。

  关于别号,宋人已开始注意。徐光溥编了《自号录》。他搜集当时人物别号700余条,分类编排,成了最早的一部别号工具书。清人葛万里又编《别号录》。到了现代,陈乃乾有《室名索引》和《别号索引》,解放后合为一本,叫《室名别号索引》。20世纪30年代,陈德芸也编了《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将人物正名以外的字、号、谥全都包罗进去。杨廷福、杨同甫又专门将清人的室名、别称、字号集在一起,成为《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这些书对研究历史人物的名字别号提供了极大方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