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化 作者:王仁湘·贾笑冰


第一节 不灭的火种



  饥饿、寒冷和黑暗,是人类童年时代常常遇到的难题。 自从人类掌握了用火技能,发明了取火和保存火种的方法,便获得了光明、温暖和熟食。

  人类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称为“天火”。天火包括火山熔岩火、枯木自燃火、岩石碰击引火、电闪雷击和陨石落地所燃之火等。天火时有出现,人类起初见到熊熊烈火,也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避而远遁,逃之夭夭。但人与普通动物毕竟不同,恐惧之余,当在天火余烬中感受到温暖时,可能会有意收集一些柴草,将火种延续下来,借此度过难熬的严寒。或者在烈焰吞噬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些烧死的野兽和烤熟的坚果,取过一尝,别有一番滋味,于是开始了烧烤食物的试验。从取暖到熟食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用火技术进入到成熟的阶段。

  中国史前最早用火的确凿证据现在还没有找到,开始用火的年代不得而知。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发现过用火遗迹,考古学家们发掘到厚达四—六米的灰烬层,中间夹杂着一些烧裂的石块和烧焦的兽骨,还有烧过的朴树籽,这些是比较明确的用火证据,年代在距今50万年以上。其他更早的一些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如蓝田人遗址、元谋人遗址、西侯度遗址,都曾发现过炭屑和烧骨,但材料还不大丰富,究竟是否为人工用火遗迹,科学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认为是自然野火所致的大有人在。

  碰到野火之后,将它引燃到需要的地方并不难,但要保住让它不再熄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保存火种,可能是史前人遇到的第一个技术性难题。那遥远时代的真实情形虽难明了,但从开化较晚的民族中,我们找到了不少保存火种的原始方法。篝火法是不少民族采用的保存火种的简单方法,用火时不断往火堆上添加柴草,不用时则盖上灰烬,使火保持阴燃状态,以备下次使用。生活在西藏的珞巴人,由年长的老人负责看管火堆,彻夜不眠地向火堆上添柴。在不少民族中,管理火种是老人的 一项重要职责,这是有关生计的大事, 非老人承担不可。

  在没有房子没有定居生活的时代,人类不得不被迫经常迁徙,以寻求新的食物资源。迁徙时,必须携带火种。转移火种的方法,主要采用火炬法和与此相似的方法。鄂伦春人采用干蘑菇作火种燃料,点燃后无明焰,不易熄灭,用树枝串好,别在腰间便可上路。大凉山彝族用草绳法保存火种,长长的专制草绳在阴燃状态下可将火种保存很长时间。

  尽管有不少保存火种的方法,但火种的熄灭肯定是经常发生的事。遇到这种时候,又不知要经过多么长久的等待,等待天火重降人间。也许就是在这焦急的等待中,使人类萌发了造火的念头,这该可以算作是人类第一个最伟大的理想。我们难以想象出,人类迈出这伟大的一步是多么的艰难,而这闪耀着智慧之光并照亮以百万年计算的人类进化史的伟大发明,几乎在多数原始族团中都独立完成了。人类在不同地区用不同方法造出了自己迫切追求的第一把火,从此有了永不熄灭的火种,再也不用担心火种突然熄灭了。

  在19世纪上半叶生产出最实用的取火用具火柴之前,历史上发明了各种造火方法,最原始的方法当数钻木取火。中国古代传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韩非子·五蠹》),那是一种摩擦生热的取火方法,用钻法和锯法都可以得到点燃草绒的火星。许多开化较晚的民族都使用这种方法,高超的钻手10秒钟便可钻出火来。另外,敲击石块也能得到火星,这可能是制作打制石器时的一种无意发现,可称为击石取火,有一种燧石最堪作此用,俗称“火石”。

  可以想象得出,当第一颗火星从人类手中迸射出来,第一团人造火在人身边燃烧起来,人们欣喜若狂的神态。人工取火照亮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之路,如果没有火,现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不可能的事。人类成了火的主人,也就等于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用火与取火,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第一次尝试,它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辉煌篇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