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在东北地区建立金国,年号收国,灭辽及北宋,与南宋对峙百多年,公元1234年被蒙古南宋南北夹攻而瓦解。金迷信武力,对外扩张侵略,年年争战,王室各派互相倾轧。所占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从未恢复,财源枯竭,靠发钞度日,出现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1)金国钱币
金立国不稳,其货币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状态。白银、钱币和交钞三种货币同时流通,既无主辅币关系,也无一定比价及调控规定。初期使用宋辽钱币,未建币制,只在山东齐地发行“阜昌元宝”小平、“阜昌通宝”折二和“阜昌重宝”折三钱。从海陵王起,发行交钞和钱币,钱钞并行。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设宝源、宝丰等三钱监,铸正隆通宝钱小平和大钱,轻重仿宋钱。金钱均用汉文。多次严禁民间铸钱和运钱及铜材出国,除佛像法器及官服佩件外,禁制造藏匿铜器铜材,已有者交官半价收购或没收。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设阜通钱监于代州,铸“大定通宝”小平折二及当十等三钱,仿大观钱,瘦金体,有平背星月。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在曲阳设利通监,铸大定通宝纪年钱,背有申酉等字,略含白银。因产铜少,铸钱成本高,如曲阳诸监铸钱14万贯,成本80万贯。官铸极少,加上交钞贬值,钱少价贵,官民竞藏钱,钱荒一直持续到金亡。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铸“明昌通宝”,并定“官民存留现钱法”,按官职和资产高下,限定各人藏钱额,违者重刑。此后,银、钞、钱三币并用,混乱不堪。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铸“泰和通宝”及“泰和重宝”、小平折二折三当十等四钱,铸钱成本为一比十。卫绍王铸“崇庆通宝”小平折二钱,“崇庆元宝”当五钱,篆书;“至宁元宝”小平折五钱。晚期钱质愈劣。宣宗铸“贞祐通宝”小平小样和大样又折二钱。哀宗铸“天兴宝会”行书小平钱。金国也行过旧铁钱,中期废除。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严令禁用钱,只准行钞,民间拒钞用钱。金国所铸各钱,数量不多,制作精美,有些钱颇具特色,如玉筋篆的泰和重宝、带瘦金体钱文等。
(2)金国银锭
金国一向通用白银,以50两为一锭,价百贯文。银锭乃称量货币,民间每加截凿,使用时
必须临时秤量计重。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承安宝货”银币,自一两至十两分五等,公私均作现钱使用。这是我国开始有法定计数银铸币。但因无严格规定,伪造蜂起,搀杂铅锡,至1200年底废止。宣宗时,曾经打算铸造兴定银元宝,济军用,未行。哀宗发行天兴宝会钞时,还以银为单位。由于金交钞贬值严重,官府多次严令限制用银数量和强迫搭用交钞,民间一概不理,交易往来完全用银,拒用交钞。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以后民间交易只以银为货币。
(3)金交钞
交钞是金国主要货币,共发行九种。海陵王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设交钞库,发行“贞元交钞”,与辽宋钱并行。分大小钞各五等,即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及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定七年厘革制,七年一期,到期以旧换新;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取消,改为无限期流通。破旧钞可倒换新钞,叫倒钞。倒钞时收工本费,从每贯15文逐次减为2文。章宗年间(公元1190—1208年),通货膨胀加剧,钱荒更加严重,各种钞法全部失效,交钞屡遭拒用。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官俸兵饷全发交钞。强令民间交易典质在一贯以上者一律用钞,不准用钱。商旅带现钱不准超过十贯。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陕西交钞已无人要。 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发行大钞,面值自20贯至100贯,明增十倍。 又发行面值自百贯到千贯的特大钞(即10万文、100万文),每贯跌至1‰,即一贯只值一文钱。富家遭此巨变,财产瞬间化为乌有,时称“坐化”。 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发行“贞祐宝券”,钞值猛跌。政府实行议价、限价、严法强制执行,想以此压住交钞贬值,引起罢市。 贞祐五年(公元1217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宝券1000贯,再跌成1‰。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改发“兴定宝泉”,每贯当贞祐通宝400贯;次年,此钞跌得无用。最后几年,还发行“元光珍货”、“元光重宝”和“天兴宝会”等纸钞,珍货钞用绫织印,也无济于事。天兴宝会以银为单位,分一钱、二钱、三钱、四钱四等。据官方记载,物价已比初发钞时上涨6000万倍,市价远超过此数。金国如此滥发新钞,漫无限制,不管兑现,不备钞本,形同儿戏。南宋吴潜说,末年金交钞一百缗(10万文)只能买一碗面。元耶律楚材也说万贯(1000万文)唯易一饼。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加速了金国的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