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作者:徐凯


第一节 武后晚年的社会状况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皇宫含风殿。皇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 自显庆开始,李治“多苦风疾”,目不能视,百司表奏,皆委皇后武则天详决。武则天性情明敏,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与高宗并称“二圣”。(《旧唐书·则天皇后》)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死于真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李显一称帝就开始扶植自己的势力,次年二月,被其母武氏废为庐陵王,把她的小儿子、李显之弟李旦推上君主的宝座,此即傀儡皇帝睿宗。“自是太后(武氏)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此即母后“垂帘听政”之始。而这些举措都在为她登基做女皇做准备。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加尊号“圣神皇帝”,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轻而易举地当上了女皇帝。武则天称帝15年,加上多年辅佐高宗,前后执国柄近半个世纪。在她掌权期间,知人善任,多方纳谏,颇有“贞观遗风”。武则天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打击和限制关陇士族地主,优待与提拔寒门庶族;发展科举制度,选用人才;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击败突厥、吐蕃,实行军屯,巩固边疆等,这些措施的实行都有利于唐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武周政权介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中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开元时期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只知爱人,不敢爱身”的武则天到了晚年生活日益奢靡。她佞佛,大肆推崇佛教。在东都洛阳,耗用200万斤铜铁,铸造一尊高105尺的大佛像,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当铸用铜铁不足时,竟下令搜缴农民的生产工具充数,引起百姓不满。由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土地兼并不断扩大,均田制日渐破坏,农民的赋役负担繁重,“天下户口,逃亡过半”(《旧唐书·韦嗣立传》)。官僚地主“广务田宅”,放手侵占土地,有的占良田数百顷。如工部尚书卢从愿因兼占田亩多,人送绰号“多田翁”。丧失了土地的农民只得“卖舍帖田,以供王役”,“伤破家产,剔屋卖田”。不少农民被迫背井离乡,远走四方。这样就引起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紊乱,致使国家财政匮乏,“府库空虚”。武后、韦后、安乐公主等用卖官鬻爵的方式收敛钱财。“虽屠沽、臧获(奴婢)用钱三十万”,就可以别降墨敕,付中书省授官。这些“斜封官”的补授没有额缺之限,内外斜封官多达数千人。任人唯私,贿赂公行,即可觇〔chan搀〕知吏治的浊乱。

  武则天采用残忍的手段攫取唐朝的最高权力。她为昭仪时,“绝毛里之爱,夺燕昵之私”,扼死亲生女儿,以此诬陷王皇后。待她正位后,又肆虐宫闱,把王皇后、良娣萧氏投酿瓮中,骨碎数日而死。后又将反对她上台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贬杀。“其出手行事,即凶焰绝人”。称帝之后,“欲立威以制天下”,纵使酷吏周兴、来俊臣等,“起大狱,指将相,俾相连染”,于是,“诛戮无虚日”(参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九○《武后之忍》)。武则天所作所为给唐朝统治集团的政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冬,武则天病倒神都洛阳,政事多委她的宠臣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张氏兄弟二人倚仗武后,擅作威福。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调动羽林兵冲入禁中,捕杀张氏二兄弟及其党羽,迫使武则天退位,拥中宗李显复帝位,恢复唐国号。十一月,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李显是一位昏愦无能的君主,围绕着皇位的继承,诸王、公主、外戚之间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生死搏斗。

  武则天刚退位,中宗和韦后又欲重演高宗与武后故事。韦后是位颇有野心的女人,女儿安乐公主也不示弱,母女二人都想像武则天一样尝尝当女皇的滋味。她们肆意干预朝政,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相互勾结,形成韦武集团,把持朝政。外戚合伙觊觎皇权,对皇太子李重俊颇为忌恨。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亲率羽林将军李多祚〔zuo作〕等,领羽林千骑兵300余人,诛杀武三思、武崇训等。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唆使下,李显又杀掉太子李重俊。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结。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初二日,韦后早已按捺不住取代中宗李显、自己称帝的强烈欲望,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李显。而“沉敏多权略”的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与兄相王李旦联合起来,阻止韦氏阴谋的得逞。于是,韦氏集团将矛头对准了相王和太平公主一伙,“将图翦覆,设兵潜备,内外阻绝”(《册府元龟》卷二十《帝王部·功业二》)。派兵把他们的府邸包围起来,严加监视。“韦庶人(韦后)临朝,引用其党,分握政柄,忌帝望实素高,潜谋危害”(《旧唐书·睿宗》)。六月二十二日晚,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潞州别驾李隆基经过周密策划,与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等率兵入北军,诛戮韦后、安乐公主及诸韦武党羽。迎相王李旦复位,即睿宗。李旦以灭韦武集团之功,封李隆基为平王,又立他为皇太子。
 


  图2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

  睿宗李旦“恭俭退让”,是一位柔弱的帝王。太平公主所欲,他无所不从。“武后以为类己”的太平公主热衷于参预朝政,“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当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旧唐书·太平公主传》)。太平公主擅政专权,与精明强干的皇太子产生矛盾。她公然指责说:“太子非长,不当立!”欲废掉太子,姑侄斗争越发激烈。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七月四日,睿宗李旦权衡利弊,决定把帝位移交太子李隆基,诏书曰:“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军国政刑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旧唐书·玄宗上》)八月五日,李隆基即帝位,是为玄宗,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唐明皇。先天二年(公元713 年)七月初,玄宗下令捕杀太平公主党羽,将她赐死于家。 自神龙元年正月,至先天二年七月,八年当中,宫闱内发生六次政变,更迭四位君主,兵戎相见,血溅殿宇。至此,动荡不宁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唐朝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十一月,群臣上玄宗尊号“开元神武皇帝”,改年号为“开元”。唐玄宗励精图治,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重新振兴大唐(图2)。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