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中国古代棋艺 作者:徐家亮
第三节 围棋制度的变革




  我国古代围棋制度,历代都有一些变革。如汉、魏、南北朝时,棋局由纵横各17道逐渐演变,最后统一为19道。而在西汉以前又经历了由11道、13道、15道而17道棋盘的变革,这些在上节古代围棋盘的变革中已有交代,这里仅就棋子形状、先后走的规定、结局的胜负计算方法等方面,简要介绍围棋棋制的沿革。

  (1)棋子的外形由方到圆

  汉时,围棋用木头做成棋子,所谓“断木为棋”。当时棋子形状是方形的。后来,觉得木质棋子质轻,落子轻飘不稳,就改用小石子做棋子,于是棋字写成“石”旁,成了“碁”字。考古学家从安徽亳县元宝坑东汉墓中出土石质围棋子117粒。棋子11.5毫米见方,厚三毫米,有粉绿色和墨绿色两种,说明我国汉魏时期的围棋子是石质方形的。唐宋时期,围棋子已由方形改成圆形。如江苏丹阳出土了黑白圆形棋子83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黑白圆形石棋子50枚,安徽亳县宋墓也出土了圆形石质围棋子等,都说明了这一变化。

  (2)古代围棋白先黑后

  我国现代围棋,规定黑棋先走,白棋后走。但古代棋制与此相反,规定白先黑后。只有在让先时,被让棋者持黑棋先走。从古谱中看,白先或黑先,相当紊乱,并无明确规定。明末国手苏亦瞻在《弈薮·凡例》中,提出一律改为白先。后来编写的围棋谱据此均统一为白先。 日本的近代围棋制度明确规定黑先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为便于开展围棋的国际交往活动,与日本棋制取得统一,从1956年起才由白先黑后改为黑先白后。

  (3)数子与数空

  围棋的胜负计算,我国古代有过两次重大改革。唐宋时用的是填目数空法,所谓“填路法”,与今日日本的数空法类似。到了明清之际,填路法弃而不用,改为数一边的实子,同时根据块头的多少退子,那一边的块头数越多,退子也越多。一般每多一块退一子。这从《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四回中的叙述可得到证明:

  “……于是填完了官着,就数起来,白来创作五块棋,常峙节只得两块,白来创又该找常峙节三子,口里说,输在这三着了!连忙数自家棋子,输了五个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