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中国古代棋艺 作者:徐家亮
第六节 古代围棋少年名手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围棋这一融科学性、艺术性、竞技性、文化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中,这一人才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现象也不例外。历史上曾经出现不少围棋“神童”,曾经有许多围棋高手成名于少年。

  (1)褚胤七岁达高品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围棋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大都爱好围棋。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出现过不少思路敏捷和聪慧过人的少儿棋手。南北朝初期的褚胤,就是我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年龄最小的围棋高手。

  据《北史》等书记载,宋文帝义隆时期(公元424—453年),吴郡(今江苏苏州等地)有个叫褚胤的儿童,七岁时棋艺即入高品,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有高段的水平。当时被人们称为“弈中天士”。宋文帝本人是围棋迷,对褚胤非常佩服。他在评论当时最杰出的人物、最有名的山水和建筑物时说:“天下有五绝,而皆出钱塘,褚胤围棋其一也。”把褚胤的围棋称之为“天下五绝之一”,评价可谓极高。

  褚胤虽然在六七岁时便战败很多当时名手,进入高品,而且年龄稍长时即天下无敌,但是,他后来的命运却很悲惨。他的父亲褚荣期因为触犯当时刑律被判全家抄斩。尽管当时有人不惜被问罪而向宋文帝求情,年方十几的褚胤也未能幸免一死。最终成了封建刑法的牺牲品。对于褚胤的死,《南史》记载说:“时人痛惜之。”的确,这是围棋人才的一个损失。设想褚胤这样的围棋天才如果其技艺能够正常发展的话,到他成年时,棋艺水平将是难以估计的。

  (2)朱异多才多艺

  稍晚于褚胤,吴郡钱塘人朱异也从小善弈。据《南史》记载,他10来岁时就好下围棋。稍长,则“遍览《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可见他是多才多艺的。当时的文学家沈约任梁尚书令,开始时不信其才,后邀其面试,方信。后朱异被推荐给梁武帝萧衍。梁武帝也非常佩服,称赞说:“朱异实异。”

  (3)张小子战胜棋待诏

  唐代是我国第二个围棋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也出现不少围棋的少年高手。其中年仅14岁的张小子战胜当时棋待诏滑能的故事颇为动人。

  据《北梦琐言》记载,唐僖宗李儇〔xuān轩〕时期(公元874—888年),有个叫滑能的棋待诏,棋品甚高,少有敌手,平时专门陪皇帝、大臣下围棋。滑能棋艺精湛、运子神速。但是和张小子对阵时,滑能运子神速的特长就不见了。尽管他沉吟良久,方下一子,尽管他竭尽全力,施展出看家本领,却仍不能取胜。相反,张小子却弈来十分轻松,随手应棋,毫不介意。他每下一子后,便到庭院中去玩耍,等滑能一落子,他随即应棋。张小子的围棋水平可见一斑。

  (4)方子振专艺人神

  据《甲乙剩言》记载,宋代方子振自幼酷爱围棋。大约在他10来岁时,一天,他遇一老人。老人问他是否喜欢下棋,如果喜欢,要他明天一早到唐昌观来,老人愿意教他下棋。方子振闻言喜出望外,第二天很早就到唐昌观去,但到那里一看,老人早已到了。老人很不高兴地说:“和长老相约,怎么能这么晚来?你明天再来。”说完这番话,便拂袖而去。方子振只得怏怏离去。第三天,当天还没亮、观门还没开时,方子振便来到唐昌观。此时老人也“翩然曳杖而来”。老人这才表示满意地说:“你可以跟我学棋了。”于是,教给方子振棋术,后来方子振海内无敌。

  不难看出,这则故事是模仿张良遇圯上老人传授兵法的故事而改编的。把方子振的围棋天下无敌说成是唐昌观老人教诲的结果,当然是不足信的。实际上,按方子振自述,他自八岁爱好弈棋。当时他在私塾念书,课余时练习弈棋,并对老师说,他有能力既念好书又下好棋。老师开始禁止他下棋,后来看他对围棋如此入迷,便不再禁止。于是他每天都在书桌下放一棋盘,有空儿就钻研棋艺。这就是他13岁时即成为国手而无敌于天下的奥秘所在。《甲乙剩言》作者评论方子振的棋术之所以惊人,乃专艺入神。

  宋代由于天资聪明又刻苦钻研棋艺而成名的少年棋手不少。比如南宋时,越州郑日新由于自幼爱下围棋,不循古法,不袭前贤,刻苦创新,所以十几岁时即称霸越州棋坛,人称“越童”。

  (5)八岁棋童登弈坛

  明朝末年,福建有位在京做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叶台山先生,名向高,弈品居第二,路过无锡,突然棋瘾上来,想找一位水平相当的对手下围棋。地方官推荐当时年仅11岁的过百龄与他较量。叶向高是学台大人,但过百龄毫不畏惧,欣然应命,前去应战。叶公见应召的是个童子,心中非常诧异,觉得偌大的一个无锡,怎么竟然连个会下围棋的文士也没有。及至两人一交手,叶公才觉得不是过百龄的对手,连连认负。乡里的父老因叶公是位大官,为着给他留点面子,休息时偷偷对过百龄说:“叶公官居显要,你应当输给他几局才是,为何屡屡胜之?”过百龄不以为然地说:“弈固小技,但故意让棋取悦对方是可耻的事,我不能干。”又说叶大人如果是好官,是不会怪罪于他的。休息后再战,过百龄仍然拿出真功夫与叶公对弈。叶公已不像开始时那样轻敌,但尽管拿出看家本领,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抵挡不住过百龄的攻势,很快又连败三局。于是叶向高对他备加赞许,说他前途无量。

  过百龄生于无锡的一个围棋世家,五六岁时开始学棋,由于天资聪慧,又得到父辈和亲友中名手的指点,棋艺进步神速,八岁时在无锡即杀败很多酷爱围棋的名流学士,名震棋坛。11岁时战胜叶向高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明末之际,江南一带棋风很盛,苏、浙、皖一带名手辈出,代有其人。江南围棋名宿、慕名而来无锡向过百龄挑战者,络绎不绝。过百龄在这种情况下学棋更加用功,棋艺进步更快,与当时诸多名手对弈,竟无一人能胜过他。

  过百龄晚年回到自己故乡,把自己的一部围棋手稿《三子谱》交给棋友刻印。过百龄的著作还有《四子谱》、《二子谱》等。在我国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流传日本。

  (6)清代围棋多“神童”

  清代是我国第三个围棋大发展时期,所以少年时便成名的棋手更多。比如,清初的周懒予,被称为棋中神童。他自幼聪明伶俐,五六岁时便能看懂祖父的对局,从旁观解攻守应变之法。他的棋艺进步神速,数年间达到神妙的地步。他10来岁时便在浙江嘉兴战败所有对手,20来岁时率先击败明末清初第 一高手过百龄,从而推翻过百龄无敌于天下的神话。周懒予棋艺虽高,但非常谦虚,初与过百龄对弈时,为了表示对老一辈棋手的尊敬,几次坚持不肯下对子棋。当他棋名最盛时,有人问他:“先生的棋艺是否已到顶峰?”周懒予回答说:“各地高手现在虽说都不能胜我,然而,我每次棋毕复盘,觉得尚有很多不妥当之处,所以离顶峰还相差很远。”

  康熙年间的范西屏、施襄夏同是浙江海宁人,都是自幼酷爱围棋。七八岁时即能与乡里高手对抗。在他们的老师俞长侯的传授下,范、施两人同时于十二三岁时达到当时国手的水平。时人称之为“海昌二妙”。他们两人的弈谱《当湖十局》留传后世,成为围棋史上的不朽之作。清末18国手中至少有三四人都在十六七岁以前就成名了。

  由上可见,少年棋手在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我国围棋事业的希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