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作者:丘桓兴
第四节 客家民居的发展变化




  南迁的客家人,传承着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不过,客家民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建筑形式和功能方面也有各种变化。例如,“走马楼”的出现便是其中一例。

  “走马楼”是当今广东、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它多倚山而建,其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其中的凹字形走马楼,显然是由方形土楼演变而来。这是因为客家人在当地站稳脚跟,反客为主了。于是,他们便将高层、庞大、防范严密的土楼,改成了低矮、小巧和灵活开放的走马楼了。

  走马楼形式虽多,但共同特点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今有用钢筋混凝土的)架设一条长长的外伸悬空的骑楼式走廊。同时,走马楼的二层多为卧室、仓库,一层则用作厨房、农具杂物间、牛栏猪圈、厕所和加工粮食的碓房。这种房屋结构和居住习惯,与古代南方百越人,以及今日西南一些兄弟民族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相似。显然,这是客家人南迁后吸收南方土著民居的优点,以适应岭南地区多山、潮湿和多虫蛇兽害等自然环境。

  客家华侨在海外生活中,既恪守中华传统习俗,又努力吸收外国文化。这在民居建筑中的表现是出现在侨乡的一种被称为“中西混合式”的民居。60多年前建的梅县白宫的“联芳楼”,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从外表看,“联芳楼”是一幢西洋风格的建筑:在两层楼上,高耸着三座穹顶的钟塔;正面的30多条柱子,20扇拱形窗户以及墙面、墙角、墙边,都装饰着精美的欧化浮雕和绘画……然而,穿过西式门楼进去一看,屋内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走廊的柱子和楼梯地面的装饰,也是星星、云彩、牡丹、凤凰等中国民族图案。

  近十几年来,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结构,布局、装饰也愈来愈精致,既有花样翻新的走马楼,又有外国式的洋楼,还有设计精巧、装饰华丽、美观舒适的别墅式民居,真可谓百花齐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