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南洋华侨史话 作者:巫乐华
第一节 年轻的华人甲必丹




  叶亚来,字德来,1837年3月14日出生于广东惠阳县淡水镇一个世代贫苦的农民家里。据一些传记说,少年叶亚来“慧敏勇敢”、“豪迈侠义”,但因为家庭贫穷,只在私塾里念了两年书,便辍学在家。 他八岁开始替人家放牛赚工钱,一干就是五年。13岁时结束了牧童生活到邻村当雇农,替别人种地,这样又过了几年艰苦的日子。在贫困的家乡,叶亚来实在无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番”漂泊异乡。1854年,17岁的叶亚来,搭乘帆船,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到达马六甲,据说叶亚来身上只带着18个铜钱,算得上是赤手空拳闯南洋。

  刚到马六甲,人地两生,幸好遇上族叔照料,介绍他到附近的一家锡矿场当粗工,干点掘土挑砂、挖塘养鱼的苦活儿。四个月后,这家矿场倒闭,他转到另一个族叔的杂货店里当小店伙计。大约干了一年,杂货店也关了门,叶亚来再次失业。两次挫折,精神颇受刺激,加上劳累过度,水土不服,他染上了疾病,族叔给了盘缠送他回家乡去。当搭乘的帆船在途中上水添粮时,叶亚来随伙伴上岸赌博,结果把族叔给的一点钱也输光了。处于窘境中的叶亚来,沿着海边小路徒步到了一个叫卢骨(Lukut)的小地方,在那里他的一生出现了转折。

  当年的卢骨是一个处在兴旺阶段的锡矿场。1824年,约有200名华侨矿工在这里开矿,1828年猛增到1000人。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在垦荒建矿的过程中,将近有20%的工人死亡,大部分是死于恶性疟疾。19岁的叶亚来在矿场里找到了一份厨师工作。他干了三年,用心学习采矿技术和矿场管理方法,并且省吃俭用,不再赌博,积了一点钱。22岁那年,他开始自立门户,做起了生猪和锡矿砂买卖,由于经营有方,赚了些钱。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双溪乌戎(Sungei Ujong)华人甲必丹(管理华侨事务的头领)盛明利和他的副手刘壬光等人,渐渐打通了各种社会关系。为求得进一步发展,他迁往经济较为繁荣、矿藏丰富的双溪乌戎,担任了盛明利手下的“副总巡”(相当于保安队的副队长)。

  1860年,双溪乌戎境内两名马来族头领为争夺矿场的权益而发生战乱,华侨矿工也卷入了这场纷争。盛明利为首的一派吃了败仗,他本人被杀,叶亚来腿受枪伤。在六个月的战乱中,华工战死或被杀害的,据说多达6000人,真是一场大惨案。24岁的叶亚来被推举担任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