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作者:夏新翼 方礼春
在语文课上,我曾经向学生提出—个问题“对个人而言,是未知的领域大还是已知的领域大?”学生异口同声地答:“未知的领域大。”“好,那么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已知的领域大还是未知的领域大?”学生先是愣了一下,再回答:“未知的领域大。”我又问:“为什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没有第一个问题来得干脆呢?”一个学生发言:“因为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人类已知已经够丰富,接近完美的了。”“对。”我接过话题说,“如果站在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拿已知的领域同未知的领域相比,永远是沧海一粟。可是,刚才在你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人类常容易犯的错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以有限的已知自夸,却忽略无限的未知。”
从哲学的角度看,宇宙的无限性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留白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从审美角度看,留白艺术在观赏学习者和观赏学习对象两方面造成了“心理距离”,以空白处激发观赏学习者的思维活力和想象力,丰富了观赏学习对象的内涵。
语文教学过程,涵盖了哲学的思考和审美的判断过程。以下探讨留白艺术带给我们的教学思考。
一、少一点权威概括,多一点点拨引导
语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问题答案,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体现了优秀作品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思想。教师绝不是《参考资料》的传话筒,向学生转述上面的“权威分析”和“标准答案”。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在于有没有将答案讲清楚,而在于是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在于引导学生涉足寻求答案的旅程。当年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今仍然在提醒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多元智能”的闪光点,不以不合“标准答案”而轻易地加以否决。
我曾经在课堂上同学生讨论资料上的一条选择题:《诗经·卫风·氓》是首爱情悲剧诗,面对忘情的男子,女主人公在追忆往事后,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分析这句话的语气,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
A、宽容饶恕的语气。
B、无可奈何的语气。
C、埋怨的语气。
参考答案是B。
有的学生选择了A,他认为,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抨击男主人公的薄情寡义的同时,也颂扬了女主人公的优良品德,宽容饶恕正是这种美德的具体体现。而选择C项的学生认为,女主人公无故被弃,心中当然有怨言,说埋怨的语气也是言之有理。
首先我肯定了他们不仅“知其然”更能说出“所以然”的探究精神。然后我提示学生:题目上说是“爱情悲剧诗”。据此,在A和B两个答案中学生迅速否定了A。接下去我又问:“联系中国数千年社会中劳动妇女的命运,哪个答案更具有广泛的思想性。”学生又否决了C项。通过讨论,丰富了答案的内涵,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应该把握主流、综合平衡。接下去,我打了个比方:下围棋时,棋子布在哪儿,答案并不是惟一的。但是,高手和低手的选择却是有天壤之别,即便是同样布在一个地方,高手和低手对该着棋的理解也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不过,对于出题,我反对将任何主观题都以选择题的题型出现,因为所谓“迷惑性”的非答案选择项,本身往往含有合理的因素、正确的成分。同时,这种正确成分的比例大小,又根据答题人的主观爱好、客观修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标准答案不一定就是惟一的正确答案。
还是拿下围棋打比方,不少被高手们定为“臭着”的棋,却又被后来的高手称为“妙手”。人们的认识总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语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追求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和方法。即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拘泥《教参》的所有,以一种阔大的胸襟,借助“留白”的艺术,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层面上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教师关心的不应该是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而最关心的应该是学会了多少获取成功的途径和方法。
当然,反对照搬《参考资料》,绝不是不要学习、研究《参考资料》。恰恰相反,《参考资料》凝聚了专家学者大量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对我们理解把握教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通过“有为”的阅读理解转化为自己教学中的“无为”的运用,完成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少一点“耳提面命”,多一点“反刍咀嚼”
台湾有位画家,一次获得大奖,在领奖台上说了以下发人深省的话:“今天,我能以漫画获得这个奖,完全要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为我做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为我设计任何人生之路!因为他们没有将他们一生未能完成的事业让我替他们完成!”
人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可是如果我们本身不是一个高明的玉匠,那就会造成未成器先毁玉的结果,留下的只能是无可挽回的遗憾。我常常担心,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殷情的传教不仅对学生无益,反而会滋长他们学习上的惰性。据说,宋代王阳明教他的弟子,花半天时间读书,用半天时间静悟。似乎同样的做法,日本木谷实围棋道场也曾实施过。这种做法,无论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角度上,都应该作很好的考证。它使我想到了牛的反刍:夏天,池塘边,柳树下,斜躺着。安详的目光,悠闲的神色,放松的躯体,蠕动的嘴巴。是对营养的咀嚼吸收,是满足,是享受,是陶醉!相伴的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从从容容,自自然然。语文学习中,学生自我“反刍咀嚼”是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根本无法替代的。这种“留白”的空间是学生理解、消化、感悟、联想、升华的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过程。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曾说:“闲暇出智慧。”语文老师应该有大的气度,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营造“留白”的时空。从生命的层面上全面构造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少一点世俗的羁绊,多一点心灵的放飞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审美的过程,是体验诗意的过程,是从生命的意义上追求精神完善的过程。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被世俗的功利所羁绊,看不见事物本来的美。如松树,在一般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可以做建筑材料、当柴火的东西,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从中发现了一个个鲜活、动人、美丽的精神世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在诗人的眼里,事物的世俗功利性已经退隐到一旁,取而带之的是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同样,作为学习欣赏者只有体会出这种颤动和性格,才能进入到艺术的世界,获得美的意味。当今中学教育,人人都无法漠视考试分数的存在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的影响,但是,如果语文教育成了培养一个个造分数的机器,那无疑是最大的悲哀。孔子说:“君子不器。”语文教育应防止人的“异化”和“器化”。从培养人才的高度,避免出现目光浅陋、头脑势利、思想庸俗、灵魂猥琐的人。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那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要通过留白艺术,营造一片鸟飞的天空,鱼跃的海洋。
夏新翼,方礼春,中学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