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作者:王 晓
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条件的限制、机遇的不济都可能是实现理想之路上的绊脚石,但是在历经艰辛之后,依然有很多人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地将满腔的热情倾注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之中。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满怀“美政”理想,希望明君与贤臣共兴楚国,然而不仅没有得到昏庸的楚怀王的任用,反而被流放。
恶劣的政治环境、坎坷的政治命运并没有让他在理想面前望而却步,反而使他更加执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正是这种执著精神的写照。当理想最终无法实现,他不禁发出“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的感叹,表明自己愿以生命来捍卫理想的决心。他这种在逆境中勇于献身理想的执著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世人,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李白与屈原有着相似的遭遇,当他身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理想还来不及实现就被“赐金放还”,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行路难(其一)》就是他此时的作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挫折面前,诗人感到人生道路是如此的艰难,但是他也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放弃理想,凭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和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身处逆境仍能积极追求和坚持理想,这种执著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并得到极大的鼓舞,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对人生的感悟与热爱
优秀的诗词作品在历经数百上千年之后仍能传诵至今,不仅仅是因为诗词的内容和创作技巧,更是由于作品所彰显出来的深厚的思想意蕴。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作品都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充满着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圆满的事情,就像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一样,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欢聚、别离,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苏轼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并将其与人生遭遇联系起来,从中总结出人生的经验。当他身处逆境,依然能积极地面对人生,乐观地面对生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这是他被贬至黄州时所作,虽然青春一去不复返,但在苏轼看来,人未尝不可老当益壮,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斗志,时时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昂扬奋发的励志壮歌。这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不是正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爱吗?这几首诗词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阐述人生的哲理,并将这种思考融于抒情之中,情理交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清代美学家叶燮所言“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耶?”。
三、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与批判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佳作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们都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后的思考与批判。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他十分重视文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他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这些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与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使统治者读后为之色变。如他的那篇批判宫市的《卖炭翁》,诗中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当时宫市欺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他的另一首诗《观刈麦》,凭借着他对农民的深切关注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批判了繁重的赋税给农民带来深重苦难的黑暗现实。晚唐诗人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也是诗人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流露。《后庭花》乃亡国之音,在唐朝正走向衰败的时候,一些官僚贵族忘记了历史的沉痛教训,丝毫没有改变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他们不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沉溺于声色,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面对这一切,诗人不禁产生一种深深的愤慨之情,诗中表面上是写“商女”,实际上是对统治者的尖锐批判,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四、对历史的思考与探索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历史的面前审视自己并思考自己。面对历史,很多诗人都用极富哲理的诗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思索社会盛衰兴亡之理并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慨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老百姓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这是该曲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深刻的历史主题,也揭示出了阶级社会的一种规律。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则流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兴衰更替乃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杜牧的《赤壁》也是一首咏史之作,但这首诗构思十分别致,诗中充满着诗人对历史的独特思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一反传统写法,既不对战争进行描写或做出评价,也不对周郎进行赞颂,而是用他那敏锐的历史眼光,直接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评判,在他看来,历史上英雄的成败存在着某种机遇,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学习这些诗的时候,我们当然不是要为历史事件翻案,而是要学习诗人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精神和理性思考。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于很多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思考,合理利用古诗词资源,给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正确地引导他们关注人生与社会,思索历史与现实,积极探求人生的真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王晓,女,中学资深教师,现执教于武汉市 口实用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