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悲愁主题

作者:刘 飖




  许浑,字仲晦,或用晦,江苏丹阳人。唐宰相许圉师之孙。晚唐诗人。
  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是一首咏古的七言律诗,最能体现许浑咏古诗的特色风貌,其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的题目内容丰富,简洁明了。点明了人物、地点、时间以及事件。人物为“我”即作者;地点为咸阳城西楼;时间为傍晚;事件是“我”在傍晚登上咸阳城西楼远眺所见、所感。登高望远,总会引起文人的诗情。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登高》等等,不胜枚举。许浑生活在晚唐乱世之中,登楼又有何感想呢?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一“愁”即为全诗的诗眼。缘何而愁,因为“蒹葭杨柳”、“风满楼”、“秦苑夕”、“汉宫秋”及“故国”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思家之愁。蒹葭、杨柳是南方特有的植物,登上高城看到家乡熟悉的景物,自己却远在万里之外,不由人不产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乡愁。故乡的杨柳在许浑的印象中,一定是满树青翠,柳枝依依,而此时此地的杨柳却是另一番光景:光秃秃的,灰蒙蒙的,就好象水边荒凉的孤洲,怎不令人念及家乡?《金圣叹选批唐诗评》第二句为:“仲晦,东吴人。蒹葭杨柳,醉中梦中,不忘失地。无端越在万里,久矣形神不亲,今日独上高楼,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忧国之愁。这两句是作者登城看到的天气即将发生急剧变化的景象。番溪开始升起乌云,夕阳已沉浸在福慈寺阁的背后;山雨将要到来了,城楼上满布风声。这是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含着一种象征意义。许浑是在唐宣宗大中年间任监察御史时写这首诗的。此时,李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倾覆灭亡的危险。作为朝廷监察御史,深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他预感到唐王朝行将灭亡,却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两句在忧国忧民之中,还含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之苦。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伤古之愁。秦时帝王将相逐猎的苑囿,今已杂草丛生,只有鸟儿在秋天日暮时才下到其中,而秦人又到哪里去了呢?昔时汉朝富丽堂皇的宫殿,今日在秋风秋雨中只有寒蝉在树间黄叶里有气无力地鸣叫,而汉人又在哪里?许浑在这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情绪与整个晚唐诗坛的伤时悯事,情调感伤是一致的。这是与唐末岌岌可危的国势密不可分的。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叹今之愁。颈联回首往事,尾联观照眼前的自然景物:渭水从西向东,依旧流动着。人事与自然的对比,自然永恒,人事脆弱,江山依旧,人生苦短。“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现实也将成为历史,人生的悲喜剧结束一幕又会重新上演另一幕。想到这些,怎会不为人生一声叹息,一声哀愁?这也体现了许浑的消极退隐的思想。
  《咸阳城西楼晚眺》开篇点“愁”,以“愁”统率全篇。区区五十六字,将家、国、古、今囊括其中,言简意深,发人深省。全诗在写景之中叙事抒情,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远。颔联、颈联用词圆妥、对仗工整。总之,这首诗在晚唐咏古诗中确实是一首优秀作品。
  
  刘飖,高校教师,现居湖北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