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执教语文的几点感悟与沉思

作者:蒋运勇




  自从1988年大学毕业后步入中学讲坛执教语文至今,掐指算来笔者已度过16个教坛春秋了。而教高中语文的岁月也足有六个年头了,这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亦可谓一段不短的难忘的成长历程,其间喜忧参半,有过欣慰亦有过彷徨乃至伤感。弹指间2004年又过去了,也该来点小小感悟吧。
  要与时俱进,投入真感情。虽说语文教材在新时期几乎每三年一翻新,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更是大有变样。但恕笔者直言:当前的中学语文特别是普高语文教学方式仍就是较为死板僵硬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依然未能切实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依旧在“填鸭式”、“封闭式”、“授鱼式”及“题海式”的泥潭中迂回着教学,而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也没有真正成为所谓的“课堂的主人翁”。
  而今秋,高中新课标又扑面而至,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带着强烈的“除旧”教学理念冲击,带来欣喜的“创新”教学改革期盼。而对此,高唱赞歌倾力而为者有之,奉若神明可望而难及者有之,无所适从徘徊观望困惑者亦有之。凭心而论,笔者可算是前者之类矣。
  笔者讲课一向十分投入,有时候激动起来竟忘乎所以乃至手舞足蹈,神采飞扬不已。有些不解“个中味”的学生甚或老师们,都觉莫名其妙而付之一笑。可笔者却觉得自己的教学颇具“个性”,有特色,以至时常深感自慰,这兴许多少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的因子在作祟。好在最终“解释权”尚归属于笔者自己,故此,笔者也可以为之陶醉。
  笔者总觉得讲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仿如“演戏”,而教师既要担当起“导演”的角色,同时又要与广大学子们一块充当好“演员”,唱好并演好每一出课堂之“戏”,方才是师生教学相长之正道所在。人们常说,唱戏的都是些“疯子”,而看戏的都是些“傻子”。笔者想,此话不假,有一定的道理所在:惟有那唱戏的唱得真正入了戏,先“疯”了起来,才会有那看戏的看得入了神,且看得“傻”了眼……如此,唱戏的与看戏的均可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雅语文教学意境。试想,如果老师讲课就连自己都提不起半点精神来,又焉能奢望自己的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程呢?
  多创设情景,创造好氛围。笔者一直认同“学则须疑”的教学原则,并始终把“创设好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大多数学生敢于质疑,踊跃质疑,学会质疑”视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上上策”之一。古师有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看来,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光口若悬河显然是不够的,真正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就要求语文教师设法去改变过去那种清一色的字词注释、一段落大意、一中心思想、一写作方法之类的“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而应学会创设好师生教与学的愉悦情境,以促使学生愿读书爱表达乐参与,好让语文课成为广大学子们的语言交流课与自我表演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应该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名师才出高徒”。当然,这其中,宽松、愉悦、和谐的民主教学气氛是至关重要的。中央电视台有个颇受观众青睐的节目叫《实话实说》,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轻松善谈的主持人崔永元及其编导能创设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平民化谈话交流环境,以至于能让观众们感到身心愉悦。而眼下,我们中的语文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在教室里读在黑板上抄,类似于医院里的护士给病人打针,注射。巷子里的小贩在满街吆喝,学生不喜欢,惟有消极抵抗,对为师者而言真是“出力不讨好”,何苦哉?其实,这个责任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在学生身上。比方说,举办演唱会,观众不愿看,难道能怨观众吗?
  为了创设好课堂气氛,我们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需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要么进行蜻蜓点水式点拨,要么组织好小组讨论,要么展开课堂辩论,可以将模拟抢答竞赛机制大胆引入课堂,或者干脆将课堂暂时演变成戏剧院、座谈室什么的也无妨,甚至可以让黑板一时间变成凭由学生任意涂写的写生板,让讲坛一下子变成学生间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野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泛起串串涟漪”,便自然能换取那“春色满园关不住”了。
  于是乎,今秋以来,笔者便激情满怀地将新课标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试着“用自己的脑髓”去热情四溢地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笔者坚信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应当自由灵动、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应当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场场人文的洗礼,一次次灵魂的飞跃,并藉此让学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想得更广。
  启用新课改,风正好扬帆。11月18日,就在全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新课标全面铺开实施已达半个多学期之际,笔者再次被学校教务处委以“调教”比赛之重任,作为全校高中教师惟一代表,有幸参与了全县“高中新课程教学优质(调教)课比武”活动。当时,笔者所执教的教学课题是诗歌《山民》。课上,笔者采用的是“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的教学基本思路,倡导的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理念,且灵活拟用了“比较·评析”诗歌欣赏技法,以展示课堂学生“主体”与师生“互动”效应。与此同时,笔者又利用起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了简练而生动的教学课件。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组织得法,课上应变灵巧,此次借班上课,师生教学关系十分协调,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反馈效果相当理想,较好地凸显出笔者之教学个性与课堂风格,从而颇受教育局领导、教研室同仁以及兄弟学校师生的一致赏识与欢迎。
  广汲纳养料,铺设大舞台。面对教学教改业绩,笔者绝无因此而骄傲,反而陡增几许教学上的自我反思。《礼记》上有道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笔者深感自己当年为了赶挤那条跳出农门的希望线——高考“独木桥”,而成天呆守教室死啃书本,真可谓“两耳不闻‘课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以致读的课外书少之又少,知识面较狭窄,视野又欠开阔,有时还有点“孤陋寡闻”呢!特别是执教高中语文之后,笔者更觉得除了具备最起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晓知诸如天文地理音乐绘画戏曲法律等行外知识“料水”,要力争通古知今,博闻强志,较早地成为一位以语文知识为核心的“专家”与兼通各门知识的全能“杂家”。
  众所周知,教学上的成效归根结蒂应该是师生双向默契努力奋进的结果,有时候学生的基础甚差,顽皮捣蛋或是无心向学,教而不化等等,也着实令为师者苦恼以致烦躁灰心。然而,正如大名鼎鼎的语文大师魏书生先生所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现今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普高职教混杂,学生来源三流”的人称“扫盲学府”,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地浮躁过、伤感过甚至也曾一时厌弃过,但总算是给“挺”了过来,坚信“精诚至上、教法领先、天道酬勤”之真谛所在,近年来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与班级之中,可谓大浪淘沙,又披沙拣金,冲出一匹匹“黑马”来:先后有八九名学子语文成绩异军突起并最终考上了本科学府乃至重点大学。因之,“恨铁不成钢”、“怨生难成器”的老师们的急躁厌烦心绪,笔者自然能够体味出个中苦味来,但“欲速则不达”、“学海苦作舟”、“名师出高徒”的古训又不能不成为我们为人师者的警言与鞭策。基于此,笔者决心努力从扩充并强化课外阅读的量与质、广泛搜索吸纳备课的料与材、多加涉足感悟有益于拓展视野的广播影视网络等传媒方面来充好教与学的“电”与“能”。
  曾有位知名教育家如是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笔者想,也只有达到如此层次,才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充溢民主与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充盈诗意与人文的大舞台。虽则有苦忧亦有困惑,但笔者仍将以此大课堂舞台为总目标,去豪情满怀地孜孜追求与攀登。
  
  蒋运勇,广东博罗县博罗职业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