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古典诗歌中“秋”的意象分析

作者:喻想梅 胡爱芳




  中国古典诗歌意蕴丰厚,流派纷呈,仅“秋”在诗人们笔下就蕴藉万象,绽放异彩。笔者只从中国唐代诗河中撷取一鳞半爪浅谈“秋”在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借此品悟中国古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借“秋”表达诗人心绪惆怅的感情
  
  这一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最为常见,他们处于人生的悬崖边,把“秋”描绘得肃杀气冷,萧条凄清,以此传达诗人们的悲感。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作者放眼山野秋景,到处一片秋色,于黄昏时分更显萧瑟,微露几分苦闷。杜甫“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在草根上,凄清洁净,给人悲凉的抑郁感。
  
  二、将“秋”描绘成景色迷醉的诗意画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描绘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初秋傍晚,空气清新,在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王绩“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作者在农事归来后显得快意安适,在明月皎洁之夜,整个村庄静谧安闲和谐,使人轻松愉快。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写出洞庭湖水在秋夜皎皎下澄彻空明,一派空灵宁静的境界。
  
  三、借“秋”境表达作者胸怀阔大
  
  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面对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雁的壮美景色,不由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面,展示诗人豪迈的胸怀。
  
  四、由“秋”表现乡思之情
  
  秋思是诗人们常吟的话题,他们面秋而伤,临秋而思。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借秋风表达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李白“池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促人愁思难解。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用凉气袭人的秋季,寄托游子思亲,思妇念远之情。张仲素“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写出闺中人一夜的情思。戴叔伦“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五、由“秋”流露出愤气郁结之情
  
  古代有些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中郁结不平之气,借“秋”加以排遣。如李白“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三杯浊酒,压不住心中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涕泗涟涟,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未展素志的愤激之情。
  
  六、用“秋”表达诗人关注时局之感
  
  “秋风”在我国古代颇具寓意。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季节向内地进犯,这样“秋风”就意味着古代边境的战事紧急。如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对“秋风”如此熟悉,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暗示出对时局的关注。像李益的“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访玉寒秋”,其中“秋”也有相同意象。
  
  七、借“秋”夸张想象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想象雄奇,极尽飘逸,酒和诗是他借以抒发愤懑的手段。他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可谓构思独特的抒情绝唱。他希望像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以此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想象高远雄奇,充分表露出他此时此际的心情。
  “秋”活在诗人们心中,或喜或悲,或思或叹,或愤或痛,意象万千,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怀着对祖国文化的崇敬,泛游诗海,去尽情体悟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喻想梅,胡爱芳,中学教师,现居湖北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