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英语诗歌魅力解读
作者:张傲华
Thy mornings show'd, thy nights conceal'd
The bowers where Lucy play'd;
And thine too is the last green field
That Lucy's eyes surveyed.
从这四行诗句中,潜意识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淡淡的悲伤--露茜人早已离去,留给自己的仅仅是她曾经嬉戏过的树阴。这种物是人非的场面,怎能让诗人平静呢?露茜谢世花季自然成了诗人永远无法愈合的隐痛。
我们再来看一首题为The Education of Nature的诗。从中我们可以淡淡地看出诗人对露茜复杂的怜爱之情。
This child I do myself will take;
She shall be mine, and I will make
A lady of my own.
这首诗,以上帝的宣言为开篇--“这女孩我将带走,她将是我的,我将让她属于我!”诗人把露茜的死,巧妙地写成上帝的带走。在诗人看来,她根本就没有死,而是离开人世去为上帝效劳--做一件崇高的圣事。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即造物主,毫无疑问是应该无条件让人去服侍的,看起来是多么光荣的使命啊!神圣使命的结局又如何呢?我们来看看本诗最后一节:
Thus Nature spake-The work was done-
How soon my Lucy's race was run!
She died, and left to me
This heath, this calm and quiet scene;
The memory of what has been,
And never more will be.
造物主宣布“事情已经完成”,于是乎,露茜的使命已经结束,生命旅程迈向了尽头,留给诗人惟有那她幼年时生长的土地,平静而安详。由此我们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悲愁与绝望,继而可以充分地理解诗人在《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末尾“The difference to me”的感慨了吧!
至此,诗人与露茜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我们也很自然地知道那半隐半露的紫罗兰的真正含义了--它实质上就是人世间被人冷落的露茜的写照:她尽管年轻貌美(Maid,注意,诗人大写的良苦用心),然而无人称赞和怜爱。对诗人而言, 这是他为自己失去的机会的忏悔吗?他是想告诉人们他应该在她谢世之前(Lucy ceased to be)好好向她示爱吗?也许答案都是肯定的。从露茜的死中,诗人渐渐意识到生与死的不同--对死去的人而言,爱是苍白无力的,就像竹篮打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只有爱与被爱的双方都意识到精神、肉体的相互关联和依存,那么爱才能青春永驻,不断升华。露茜意料之外的死是对爱情相关性(reciprocity of love)的无情破坏。所以,诗人华兹华斯更加思念年轻的山村少女--露茜。于是,他创作《露茜组诗》的动机和他作品永不褪色的主题的秘密不再扑朔迷离了。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诗人华兹华斯对爱的反思永远都不是一种过时的自暴自弃的心理活动。在我们的时代,它仍然体现着重要的现实价值。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爱情诗歌,在将生活艺术的再现的过程中,使其主题变得永恒。
欣赏诗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过感官体验生活的过程。从所读到的诗词中,我们会陶醉于它优雅的形式、美妙的节奏、精巧的修辞、永恒的主题。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生活是永恒的,诗歌是美妙的!
参考文献
[1]李正栓,李翠亭. 英国文学学习指南.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2]吕长发,胡金环.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概要.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
[3]帕尔格雷夫,弗·特. 英诗金库. 下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7.
[5] 吴伟仁.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
[6]杨岂深,孙铢. 英国文学选读(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8
张傲华,襄樊学院外语系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