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彭福前
一、形象感知,丰富想象
《语文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音乐,它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因为音乐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视象性”,正是由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根据这个特点,我模仿立体教学模式,试将音乐运用于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一次我为学生放两段音乐,《在钟表店里》、《动物狂欢节》,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写一篇想象作文,写什么形式,表达什么内容不作具体规定,只要能合乎情理,自圆其说就行。结果怎样?举几个作文片断来读读:
杨文同学写一个场面:“听着‘滴答滴答’的音乐声,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古老的钟表店里,装饰典雅,琳琅满目,这儿有漂亮的大理钟,也有玲珑的小挂钟,它们都上足了发条,‘滴答滴答’地歌唱着。老板摆着大座钟以招徕顾客,店员们愉快地工作……紧张而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写《动物狂欢节》的同学更多,如向阳同学根据五种动物的不同音乐形象,充分展开想象,巧妙地构思出“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奏鸣曲、大象圆舞曲、金鱼回旋曲、百灵鸟合唱曲”这五段,写成一篇既可独立,又可合段成篇的抒情散文,真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其中第一段《狮王进行曲》是这样写的:
“……只听得一阵威严的吼声,森林中所有的动物肃然起敬。原来森林之王狮子驾到,只见所有的动物迅速而整齐地排成两列,在雄壮的进行曲中,威风凛凛的狮王从中通过,威震四方的脚步声,不可一世的咆哮声,拉开了动物狂欢的序幕……”
当然,不能说同学们所写的文章都很完美,但从用音乐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多角度思维,求异思维这点上看,无疑对传统的命题作文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通过音乐舒展想象,可以化苍白为精致,化缥缈为逼真。
二、渲染气氛,引入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因此,根据情感驱动原理,利用移情作用,情境教育能形成学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并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那么,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快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注意开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让学生置身于美的境界中。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首先,要为语文教学创设愉悦乐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歌剧《白毛女》选场时,教师若辅以适当的动作、表情,再配以唱歌,就会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平添几分对喜儿、杨白劳不幸遭遇的同情心,对黄世仁、穆仁智的仇恨之情。
其次,要为语文教学创设愉悦审美情境。“使学生在知识的天国里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席勒《美育书简》)例如,在教学融情、景、意为一体,记叙江南之春的散文名作《春》时,我切实注意美的语言和音乐语言对学生的正效应。我范读课文时,在优美的轻音乐的伴奏下,我尽力将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经过我这段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和着活泼欢乐的音乐节奏,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天氛围之中。这样,和蔼的教态、优美的语言,加之配上优美的音乐,共同构成了一个美感体验的整体。这一整体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留下深刻印象。当铃声响起,我宣布下课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脸上无不流露出依恋之情。下课后,很多同学仍沉浸在这种气氛中,打开轻音乐,模仿我朗读的音调背诵:“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正是由于学生作为主体感受到了语言的美、音乐的美,并自觉地在追求美。
由此可见,美读课文时,运用音乐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在渲染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情境的体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激发情感,掀起高潮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例如:我上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我开始激趣导入:安塞腰鼓是陕北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同学们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激情澎湃。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学生1:音乐中有人、有鼓,人鼓合一。它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学生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相互比照,只有黄土高原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
学生3: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句和反复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听了音乐,引发我们的联想,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课堂上,学生听《延安腰鼓》听得如痴如醉,激情万分,学生发言高潮迭起,对课文理解深透。
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获得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语文教学配上适合的音乐,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愉悦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彭福前,教师,现居湖南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