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窦娥冤》开放式教学案例

作者:韦宁钰 吴春风




  《窦娥冤》第三折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学生除了可以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有关戏曲欣赏的理论,还能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剧情中感知一位个性鲜明而突出的古代妇女——窦娥的形象。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以“人”为本的主体教学也进入了课堂,大家对窦娥的解读更是各具个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总能积极的把目前关于窦娥的各种解读告诉学生,但我发现学生在接受一些信息之后,反而会受教师个体的影响,对窦娥的解读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学完《窦娥冤》后,我总有一些遗憾,总觉得还未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窦娥,了解窦娥,学生解读的窦娥还是很“冤”的。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我大胆尝试了关于《窦娥冤》的开放式的教学,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人物,与“窦娥”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知人物。
  教学过程有以下几步:
  第一课时(略)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介绍《窦娥冤》的全部剧情。
  3、理清《窦娥冤》第三折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4、为感知窦娥的人物形象做准备。(第二课时)
  准备工作:
  1、激疑导入
  窦娥走了,但后人对她的所作所为却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评议。有人说她是一个勇敢的反抗者,有人说她只不过是一个人肉筵宴中发出几声呻吟的弱者罢了;有人说她是一个巾帼英雄,有人说她只不过是一个传统的孝女;还有人说她是一个善良的野蛮人等等。在剧本结尾,窦娥的冤情得以昭雪,但在今人的解读中窦娥承载的太多了,也许窦娥还是很“冤”的。窦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人物,与窦娥进行对话,还原一个真实的窦娥吧!
  2、分组
  全班同学自愿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的窦娥(简称“窦娥组”),一组代表今天要对“窦娥”提问的记者(简称“记者组”),要求同学合作完成。
  3、教师补充一些目前关于窦娥的各种解读
  如:《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4)《窦娥式抗争:人肉筵宴中弱者的呼号》(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5)以及其他一些关于歌颂和赞扬窦娥反抗精神的文章。要求“记者组”课后把提的主要问题及时交给“窦娥组”,让“窦娥组”做一些相关的准备。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境创设,学生非常活跃,他们到图书馆,电脑上查询各种资料,为提问和回答做了充足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与“窦娥”进行对话,感知窦娥的人物形象。
  活动形式:课堂上按两组分开,进行主要提问和自由提问,教师点拨完成。
  现辑录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四组主要对话:
  第一组问:窦娥,你是被昏官屈判死刑的,你为何在【滚绣球】中不诅咒加害你的官吏,而是去指斥天地鬼神的不公呢?
  答: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们一直坚信我们的父母官就是“青天大老爷”,他们能明察是非,能主持正义,能赏罚分明,我一直未怀疑过。所以当张驴儿药死公公,并以婆婆的性命来要挟我时,我情愿和他见官,因为我相信官府会给我一个公道。谁知道最后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呢?不但官府没给我一个公道,还判我死刑,不过当我被昏官屈判死刑时,我真的开始怀疑并憎恨我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了,所以我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二组问:窦娥,你曾劝婆婆不要改嫁,但婆婆不听,才遭来你的杀身之祸。今天,你又为她而死,你为婆婆已经做的够多了,为什么在押赴刑场时不痛痛快快的与她说明,还要绕道而走呢?
  答:虽说婆婆她未能“从一而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她毕竟是我的婆婆,是我丈夫的母亲;而且自从我到她家当童养媳以来,我们相依为命,她未曾虐待过我。更何况今天,她已年老身迈,我不忍心让她看到我被押赴刑场时的惨状,我能想象她在我离去后的凄清和孤单,我更担心她能否挺得过这一次。
  第三组问:窦娥,你含冤而死,在刑场上为何要罚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答:坚决不行!我的“血溅白练”是希望当时在刑场的人能立刻了解我的冤屈,我真的不甘心屈死;我的“六月飞雪”是希望上苍能看到我的冤屈,并为我的冤屈披麻戴孝;我的“三年亢旱”是希望上苍能为我伸张正义,惩罚那些制造邪恶的人,还我窦娥一个清白。我的三桩誓愿说明我的冤情比海要深,比天要高。
  第四组问:窦娥,你含冤而死,第三桩誓愿是要惩罚那些制造邪恶的人,为何要罚下“三年亢旱”的誓愿,使那些山阳县的老百姓受苦受难呢?
  答:这并非我的本意。我并不想让山阳县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但我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呀!只有山阳县发生亢旱了,才能使我的冤情告白天下,才能使官吏们颠倒是非的行为受到上级的审查和惩罚。我也非常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有好的办法告诉我来惩治那些昏官们。
  “窦娥”动情入理的回答让在座的各位“记者”沉默了很久。大家同情窦娥的不幸身世,敬重她善良的心灵和执着的反抗精神。当然,大家也为她愚昧的神权、夫权思想感到遗憾,更为没能替她想出更好的惩治昏官的方法而感慨万分。大家由衷的认识到如果在今天,窦娥这样有个性的女性一定能生活得很幸福。
  在学生沉思的时候,我还提出一个对比题。我是这样引导的:“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和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你更接受哪一种结尾?
  “记者组”答:我们更能接受关汉卿的结尾,它虽然不合理,却合情。因为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伸张,是我们的愿望。我们中国人素有“否极泰来”的心理需求,作者给了我们一点精神慰藉。而叶宪祖的结尾不合理也不合情,完全是为了歌颂神明,歌颂清官,像一场骗局,不现实,也不理想。
  “窦娥组”答:我虽然希望有这样的好事发生在我身上,但我知道绝不可能。在我们那个时代,“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冤假错案比比皆是,像我这样屈死的老百姓太多了,“青天大老爷”太少了。
  在“记者”与“窦娥”自由对话过程中,学生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虽然未能一一得到解答,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如:1、窦娥的悲惨命运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
  研究方向:从《窦娥冤》看官场腐败。
  从《窦娥冤》看元朝社会状况。
  2、窦娥为何死都不肯嫁给张驴儿,而她的婆婆却同意改嫁?
  研究方向:从《窦娥冤》看中国妇女的贞节观。
  3、[滚绣球]一曲充分表达了主人公的怨情,它与现代戏曲,流行歌曲有何异同?
  研究方向:中国戏曲的发展。
  戏曲与流行歌曲比较。
  4、《窦娥冤》的浪漫主义结尾为何不合理却合情?
  研究方向:中国神话艺术的特征。
  5、窦娥的冤情得以昭雪,为何《窦娥冤》还是一出悲剧,而不是喜剧?
  研究方向:悲剧的艺术特征。
  中西方悲剧的异同。
  关于《窦娥冤》的开放式的教学虽然未能让学生对窦娥的解读有一个定论,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人物,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和社会,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对窦娥有着自己的也许并不成熟的解读。然而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对文本信息开始思考、筛选和组合,思维得到了激活和锻炼,创新之火时有闪现;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学到了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查资料;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韦宁钰,吴春风,江苏丹阳师范学校(镇江高专分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