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丁志鹏
一、不轻易放弃学生提问,让学生敢问
曾经有一个学生向化学老师问Fe3O4中Fe的化合价怎样算,老师很不耐烦地告诉他:“8/3价”。当这个学生再要问个明白,老师已经转身走了,从此这个学生再也没有向那位化学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今天看来,这位老师的行为很可笑,但他对学生求知欲的扼杀和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难以估量的,可见重视学生提问多么重要。
二、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让学生善问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观点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事实上,这种封闭状态的教学难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对学生的活动范围适当放宽,如:《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这一活动,也可采访校外的其他人,可以单独采访,也可自由组合参加,当天中午就有几名学生采访了我,几乎每人都提出了他们想问的问题。如:进入初中后,语文科有哪些要求?我的作文写不好怎么办?怎样把字写好?古文难学吗?我都给予认真的回答、解释。另外有学生采访了卖菜小贩,他们的采访记录中有这样一些问题:你们的菜是从哪里买来的?你们一般几点钟出发,几点钟收摊?每天能赚多少钱?学生通过这次采访了解到了小贩半夜三、四点钟去批发蔬菜的辛苦,懂得了学生应该珍惜读书机会的道理。
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质疑发问,让学生会问
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在肯定学生善于提问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问题的质量,针对有疑可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创新。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学生质疑: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么会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呢?她丈夫是太守,她为什么还要去采桑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泛化,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作了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明白:本文塑造的罗敷是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罗敷对自己丈夫的夸说之词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从而使教学回到了正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当学生的问题过多过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整合,随着问题的解决,正确对待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丁志鹏,男,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