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快乐语文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任玉凤




  什么叫快乐?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
  然而谈到“幸福或满意”,尤其是谈到语文教学,有几个教师的脸上会荡漾着“幸福或满意”?“做人不做女人,教书不教语文”,这是女教师在说;“上辈子作了孽,这辈子教语文”,这是男教师的牢骚。这戏谑、牢骚中饱含着多少的压力、烦躁、辛酸与无奈?这学生每天至少一节的语文课竟成了老师苦恼的根源,何谈“幸福或满意”?语文于教师如此,于学生何尝不是如此?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了九年语文,读写听说仍是麻绳拴豆腐。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推究我们的语文教学,下列做法难辞其咎。
  误区一:为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戏剧,戏剧单元跳过去;不考自读课文,跳过去;不考修辞,修辞跳过去。这也跳过去,那些跳过去,跳来跳去,只剩了几个点,体系没了,能级递进没了,素养也没了,即使考了高分,又哪有快乐可言?况且这种做法考高分也难,题目万万千,你能训练完?
  误区二: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认识少说也历经70年了,然而70年后的今天,真正以教材作例子,而且把这个例子用好了的教师又有多少?
  误区三:以短篇阅读练习取代长篇阅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短篇阅读练习好像小炒,更讲究火候、刀功、佐料等的运用;长篇阅读如煲汤,味道鲜美、汤汁醇厚是关键。于人的滋补,煲的汤甚于炒的小菜。
  误区四:工具意识不到位,人文意识不彰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指明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活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本身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人文性”则重在揭示“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二者的统一意味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此基本理念理解不一,理念转化为操作的能力不一,致力于实践这一基本理念的信念有强有弱,语文教学呈现出的总的风貌仍是工具意识不强不到位,人文意识不彰显。
  有了上述误区的存在,师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生命成长的“幸福或满意”程度就大打折扣。那么,有没有实现快乐的法子?或者说怎样实现语文课堂的快乐?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努力,以改变语文课堂的郁闷状态。
  一、知识传播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学、汉语、写作等,任选一支去学习,都可能穷尽一生而不得其要领。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十项总目标规定了学生在这一阶段应具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根据总目标,学生没有必要“皓首穷经”,需要教师筛选、梳理、分析、综合,提取对学生实现目标最有用的、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精要知识传授给他们,以使学生从繁复的写作、文学、汉语等知识的学习中跳出来,学得轻松,用得方便、有效,在语文实践中感知并把握这些知识的呈现方式,悟出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在运用中感受快乐。
  二、教材学习做到由点到面,以一当十,举一反三。教读课文学习突出示范性,自读课文的学习突出实践性,课外的迁移突出自主性。一篇文章的教读带动的是一类文章的学习。由教案到学案,由教师讲到学生讲,由班级授课到小组互动到个体深入,几本教材几篇课文的学习依存于与生活等值的语文学习外延,牵出的是一个连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材学习会因为其未知领域的无限广阔而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又会因其明确的指向免去学生漫游、无所抓附的苦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快乐。
  三、为名著阅读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做好兴趣培养和重点辅导。兴趣培养和重点辅导选好突破口,以情节取胜的,欲说还休,以情感动人的,大肆渲染;人物刻画出色的,如麻雀般解剖;语言文字特美的,涵咏咀嚼……九年四百万字以上的课外自主阅读总量给学生的滋养是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彰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感受语文学习的精彩。《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七至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目标是:自主地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相互讨论,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扎扎实实实施综合性学习,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五、以美的形式呈现。美就是和谐,它总能引起人的愉悦感受,美的形式往往高于自然日常的存在状态,隐含着创造的元素,让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以美的形式呈现,学生自然会快乐地学习语文,积极地学习语文。
  
  任玉凤,湖北襄樊市第三十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