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春江花月夜》审美指要
作者:贺义廉
我们阅读这首诗,可以从感受意境美,领悟哲理美,体味情感美,欣赏韵律美几方面进行,领受其崇高的审美价值。
一、感受意境美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共五个字,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归,首尾遥相呼应。五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以“月”字为中心。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在诗中,春虽春,非常春;江虽江,非常江;花虽花,非常花;月虽月,非常月;夜虽夜,非常夜。《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咏春、歌江、赏花、颂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叹月、泣夜。春、江、花、月、夜是全诗所描绘的五种意象,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探索。正如李泽厚所说:“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二、领悟哲理美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写景的诗,以及抒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的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哲于一体。首先凭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从大自然中引出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在哲理上超越前人羡宇宙无穷、哀人生须臾的感叹,提出人生代代无穷已;并进一步从昏茫的世界中升华,引出男女间真挚的情爱,抒写离人的悠悠思念之情,从而融会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全诗以月的升降,月的阴晴圆缺,以及月光下的天空、景物,通贯天地之间,触景生情,引发对人生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引起诗人寂寞空旷之感和无边的遐想,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江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相传,所以应该珍惜青春年华和这良辰美景,并引出明月之下思妇等待游子的惆怅情思。
诗中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宇宙奥秘的疑问,对思念之情的感伤,然而这种感伤,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等人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截然不同。只是让人感到一种如轻烟般的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的是青春短促和生命的有限,也许这仅是走向成熟的青春时代对人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和留恋。尽管悲伤,但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带给我们的感受仍然是轻快甜蜜,一语百媚,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这是诗人一种青春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的欢愉。因此,历代认为这首诗“哀而不伤”是有其道理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六十》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不仅知其局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局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图的定然不能实现。此深度的“局限意识”,便升华成为“达观洒脱”之崇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
三、体味情感美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春江花月夜》集中表现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民间的离别相思之情,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美的作品。它的诗情主要产生于作者面对这篇诗作中,诗人将明月写成一个有情体,它知人意,通人心,传人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四句,明里写月,实为写人。思妇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似乎感动了月光。月辉洒照在梳妆镜台上,玉户帘上,也洒照在捣衣砧上。仿佛是要去倾听思妇诉说衷肠亦或是想给她送去一丝柔和的慰藉。但是月辉的清冷和淡泊似乎更映衬出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思妇要赶走这恼人的清辉。“卷”和“拂”两字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烦乱,但善意的月光偏偏“卷不去”“拂还来”。其实,真正“卷不去”“拂还来”的正是思妇自己的千愁万绪。这里借月写出了思妇明月照楼的悱恻之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凝望明月,竟然产生了逐月照夫的心愿,希望自己能追随着月华照耀夫君。“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既写出了思妇希望丈夫能够乘月而归的痴想,又写出了明月沉江的情思。月亮虽然落下,但是它对人们还有着深切的依恋。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闻一多先生所说: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甚至没有伤感。此正如闻一多所说:“这是一个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四、欣赏韵律美
这首诗语言优美,声韵和谐,笔致缠绵,仿佛一首月光小夜曲,含蓄,隽永,柔媚似水,幽雅婉转。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随着诗人内心感情的摇曳回荡,韵律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随情感的起伏变化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以n、ng收音)与阴辙韵(没n、ng收音)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高低相间,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正如黑格尔所说:“正像在音乐的表现里节奏和旋律须取决于内容的实质,要和内容相符合。诗的音律也是一种音乐,它用一种比较不太显著的方式在使思想的时而朦胧、时而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在声音中获得反应。”全诗以明月的起落为感情发展变化和节奏曲折起伏的自然线索,将深挚的感情和美妙的旋律融合为一,形成一种韵律美。
结 语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贺义廉,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