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作者:刘宏凤




  时下,多媒体已经越来越普遍的被运用于各类教学中,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以自己的直观、形象、便捷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因而深受师生喜爱。但令人忧虑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多媒体的运用似乎成为衡量教学现代化,乃至于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条件。各种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无一例外的要使用多媒体,否则就会被视为落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过度使用,对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是文本阅读被图片和音乐所代替,二是教师被机器所代替。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学淡化审美教育的两大误区。审美教育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而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审美教育。“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的重要任务。文学语言由于负载了作者的情感与愿望,因而富有生命和灵性,文学作品蕴含的哲理美,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与意境美都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审美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阅读中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构成形象,诉诸于想象,通过想象唤起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印象,造成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所以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文学阅读作为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就是通过想象还原艺术形象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再创造。在阅读中,语言刺激欣赏者的想象力,积极诱导欣赏主体用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对其形象进行还原,去挖掘 形象的可能性内涵,完成审美再创造,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而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画面、音响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想象和思考,以感官的愉悦代替语言的感悟和思维的锻炼,使游记散文变成了学生的被动旅游,经典小说变成了电视剧,虽然更为直观,但却阻碍了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机会。作者描摹情境,抒情表意,刻画人物所使用的语言的传神之笔学生无从认识;第二,多媒体的直观使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空间,语言本身所形成的空白和魅力消失殆尽。一部成功的小说一旦被搬上银幕,风采顿时大减就是由于观众的审美期待与形象还原差距太大的缘故。所以说没有阅读,文学作品不会实现自己的审美价值。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中,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饱含情感的态势语,流畅清丽的板书,高尚的情操与广阔的胸怀对于学生而言是具体可感的,是鲜活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拿看似平常的板书来说,汉字融表意功能与造型艺术为一体,形意结合的美感激发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教师的板书因人而异,特别是语文教师,他们或清丽自然、或精巧典雅、或雄浑拙朴的板书比电脑中整齐划一的书体更富有灵动的意蕴,并且由于人格的渗透,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黑板,教师成为机器设备的附属物,教师流动的思维过程被预定的程序设计所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成为一种单项的信息输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目标如何实现?
  总而言之,语文课不是多媒体演示课,疏离了阅读和教师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成功的、长效的语文课。其实,传统的手段和朴素的教学并不就等于落伍的教学,只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浮躁渐渐扰乱了原本平静的学校,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中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才会出现盲从的现象。这是语文教师个性的缺失,是语文教学的大不幸,试问教师失去了个性,还会希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吗?
  
  刘宏凤,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