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从《中学国文教学法》管窥语文教学思想

作者:王晓静




  《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是蒋伯潜于194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时,将自己二十年国文教学实践经验整理编撰而成的,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书中,蒋先生把自己长期积累的中学国文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教学法理论的高度,同时对当时国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反映出当时中学国文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形和当时一些先进的、责任心强的国文教师对国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当时国文教学法理论的发展状况。其中有些理论即使放在今天也仍有可取的意义。
  书中首先阐述了国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国文教学的目的:“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正目的: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二)副目的:(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的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1]
  正目的在于学生对国文的运用、了解和欣赏,强调了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在于学生知识获得、道德修养、思辨能力的培养训练,强调了国文的思想性。可见,当时国文教学目的已经比较明确——既肯定了工具性,又强调了思想性,否定了旧科举教育将语文教学目的异化为“得功名,入仕途”的做法。
  绪论中还谈到了国文教师应有的素养:“第一,需有相当的学力。……第二,需有熟练的技能。……第三,需有清灵的头脑。……第四,需有弘毅的原力。”[2]其中第三项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时代思潮,还要注意青年学生们的心理,尤其要注重学习心理,要求国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注意教学理论发展趋势及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另在余论部分谈及国文教师的进修,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文字学、文学史、学术史等。可以看出,在当时要做好国文教师何其不易!教师对国文知识懂得要深,知识面要广,还需懂得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注重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要求教师不但要教不倦,有学不厌,努力进修,以身作则,以形成好学的校风。说明当时先进的国文教师很注重以身示范,对自身学识、修养要求很高。并且从书中可以看出,国文教师的自我提高并非说说而已,而是贯穿于整个国文教学过程之中。当时很多国文教师的学识修养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之叹服而自愧不如。社会在不断进步,今天的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知识、品德的提高,为学生做出榜样。
  蒋先生在其国文教学实践中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不要学生死读书。在本论一中蒋先生首先强调了“教学”和“教授”的区别:教授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须“受教”,不必“自学”;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有自学的机会,教师加以督促、辅导和鼓励;“教”要顾及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顾及学生的内部需要和体验,提倡教学并重,讲读并重。要求国文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求知的方法,还要注重对学生自学兴趣的培养以及自学能力的训练,说明当时一些先进的国文教师已经重视到学生主体地位,反对简单的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辅导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预习的指导。而这个问题却在解放后将近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解决,课堂教学满堂灌,课外进行题海训练,语文课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可以看出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实在是语文教育史上的倒退,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应向前辈们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体验,注意教法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督促和考察部分体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文章的联系比较,例如将朱自清的《背影》与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两文中所体现的亲子之爱相比较,将韩愈祭亡侄的《祭十郎文》与袁枚祭亡妹的《祭妹文》中体现的感情异同相比较等。运用比较法教学有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一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在使用。
  该部分体现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师生对教与学的反思。书中只有寥寥数语,对语文教学来说却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须及时回顾总结,清楚得失,方能扬长补短,教学相长,倘若一味追求进度而不管收效,教学自然达不到应达的目的。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能常进行反思、改进教学的教师尚不是多数,更不要说学生了。这一点也应引起重视。
  习作批改中处处体现出写作的生活必需性:“写作是一种技能,是生活所必需的技能”,[3] 要求学生认清作文是为自己,不是为教师为学校;作文的目的是学习将来生活必需的写作技能,不是为获得分数。在叶圣陶与夏丏尊1934年合著的《文心》一书中也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4]这种对待写作的态度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也颇具指导意义。现在教学中作文的写作、批改大都循考试标准而行,作文在考试(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占多大比例分值,教学中师生就会花多大比例的精力。作文为考试而作,而非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写作时亦只求平稳得分,内容多平淡无味,形式陈腐死板。这一积习若想改变,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只有考试方、训练者改变写作训练观念才可实现。
  书中将课外指导与课内讲读、习作批改两项并列为本论的三个部分,说明对课外指导的重视,认为教学目的单靠课内教学实现是不够的,课外教学同样重要。在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也对课外阅读指导作了详细论述,可见当时真正想做好国文教学工作的人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实为今天语文教师的楷模。“……课外的教学,不仅限于文字,而且兼及言语、举动、态度、品性;不但教导个人,而且兼及团体活动;其影响实远过于教室里的正课。”[5]反映出当时思想先进的国文教师既重知识教学,又注重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优秀思想品格的培养,即使在课外指导中也不忽略这一内容。这也正与前面所述国文教学的正副目的相呼应,说明作者始终将国文教学目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对于课外阅读,蒋先生认为教师最好能因势利导,替学生选择妥当的读物,指导适宜的读法,使学生养成自由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不但在校时得益,将来出了学校也可以自己进修。反映出作者作为国文教师不但教知识,而且注重指导学生自读方法,培养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为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作打算,体现出一位有责任心的国文老师无一处不用心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问题。这也是我辈应学习的为师之道。
  当时中学国文教学中对写字也很重视。书中课外指导部分专门有一章“课外习字”,讲到习字目的是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习字需达到的要求为:正确,清楚,匀称,敏捷。即要求学生写字既快又好。书中对习字做了具体理论指导,并且提醒国文教师注意学生写字的姿态、习惯。《文心》中也提出写字是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习字要求“迅速、准确、匀整和合式”。足见当时中学国文教学中对习字的重视。
  其实写字问题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也很应重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不再强调习字问题了,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多数教师也忽略了写字问题。然而我在中学教书时,发现多数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头歪纸斜,书写不美观,行文不清楚,上交的作业很令老师头疼。一班四十几名学生中,书写清楚大方的不过十几个,而这之中还有的写字速度很慢。即便在大学中,也有不少学生在课程作业或考试中,因错别字连篇而闹笑话。因此,习字事虽小,却忽视不得,它的确是与人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
  蒋伯潜在上世纪40年代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理论,实在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师应当虚心学习的。语文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的进修、培训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不应流于形式,限于获取一纸文凭,而应切实将语文教师知识技能修养的不断提高落到实处,时代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要注意吸取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能借鉴前辈的语文教学理论,思考、探索新的科学的教法,促进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使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王晓静,女,山东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2004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