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从线索入手阅读鉴赏古诗词
作者:苏绍华
“诗犹文也”。一首好的诗词一般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然而这根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中,也就是古人说的“一篇之骨”、“一诗之眼”。因而阅读古典诗词时应该寻求其线索。抓住了线索,也就找到了理解诗词内容的钥匙。不致把诗词的内容理解得支离破碎,弄得似懂非懂。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全诗28个字,描写了:落月、啼鸦、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和诗题中的“枫桥”以及不言而喻的江水,这8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珠子,而诗人用一个“愁”字,将这八个景物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带上了浓浓的情感。你看客船中那个因“愁”而不眠的旅人,遥望那月色、树色,谛听那鸦啼、钟鸣,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表现一种“羁旅之思”和“孤寂之感”。也正是这个“愁”字,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感伤的薄纱,在色彩的浓淡和光线的明暗中,同时激荡着一种郁郁的愁思,千百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阅读律诗与绝句的情况基本一样,律诗中间两联须对偶,所以体现线索的词语多在首尾两联,而很大一部分律诗的线索是很明显的。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全诗记叙了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的游踪。作者起笔于地点,收笔于地点,始于方位,终于方位,由西向东,只在尾联用了一个“行”字,就把诗人游览的路线交代得清清楚楚。由此可以看出“行”就是整首诗的线索,抓住了线索,理解这首诗就比较容易了。诗的首联以“孤山寺”、“贾亭”点明地点,从北到西地介绍方位,划出了行的范围。随着方位的确定,笔锋一转直写“行”所围绕的中心——西湖。“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春云低垂,碧波荡漾,水天一色,融为一体。一个“初”字传出了早春的气息。中间两联写“行”之所见,一句一景。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中,领略到诗人在寒冬过尽,乍见春色的欣喜之情。这两联最关键的是对“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理解。只要抓住了线索,理解这几处就容易了。“几处”而不是“处处”,这是行的所见,只觉有而不多,把诗人在行路上左顾右盼、循声而望的神色表现了出来。“谁家”而不是“家家”,因在“行”中,难以判别清楚,只得出以轻婉的疑问口吻,却把诗人那且疑且喜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渐欲”,因“行”的速度缓慢,才有这样独特的感受。“才能”“没马蹄”,既是俯视,又是对“浅草”“马蹄”两种景物所做的内心判断。这样诗人那骑马而游、缓缓而行、边走边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随着“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入画,则是绿杨掩映白沙堤中诗人身影的消融,线索就在结尾处得到点明。
又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因见长安之月想到州之月。诗人由己及人,联想到自己在长安对月思家,而家人也一定在对月思念自己。“闺中只独看”的“闺中”应包括妻子儿女,为什么“只独看”呢?颔联接着点明了缘故。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所以妻子“闺中只独看”。颈联转写想象妻子“独看”之久,一定是“云鬟湿”“玉臂寒”。如果说颔联是从侧面烘托“独看”的话,那么颈联就是从正面刻画“独看”的孤独凄苦。尾联紧扣“看月”想象有朝一日见面的情景。至于“双照”乃是自慰之辞,而仍带“泪痕”更是诉尽悲喜之情。由此观之,全诗以“只独看”为线索,并在首联点出,只要阅读时抓住了线索,理解诗的内容就容易了。
词的阅读也和诗一样,也有线索可寻,无论是前景后情,还是前情后景,都有线索的存在。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对月怀人的词,整首词的上片第一句出现一个“月”字,下片结尾出现一个“月”然而全词没有一句不是写“月”,因此“月”字就构成了全词的线索。你看,“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都是写的“月宫”;“弄清影”写的月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的月光的运行照临;“长向别时圆”写的是中秋月圆。月圆而人不圆,人生“自古伤”此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但愿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此婵娟之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线索也在结尾处点明。
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全词只在下片的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一句不是写“别”的,一个“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帐饮”,是因为别。“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留恋”是不忍别,“催发”不得不别。“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是说不出来了;“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楚天空阔,千里烟波,难盛无限离愁。“多情自古伤”这离别的事,又值此“冷落清秋节”。这别情叫人如何受得?等到“今宵酒醒”,见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思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线索在中间点出。
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有时并不容易。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它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因此,阅读古典诗词时应根据诗词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来理解诗词。只有抓住了诗词的线索,认真地熟读深思,仔细领会,才能真正地读懂诗词,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我们阅读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绍华,男,教师,现居贵州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