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对话理念与写作教学
作者:姜黎莲
一、写作教学过程即“对话”过程
克林伯格曾经指出: “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认识。[1]”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由此可见,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写作教学也是如此。
究竟什么是写作教学中的“对话”呢?借用巴赫金的说法,只要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同情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中,即是“对话”。所以说,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即在教师参与和引导下的学生与他者(教师、学生、生活等)的对话。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写作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对话能力[2]。
二、“对话”写作教学的要素分析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即在教师参与和引导下的学生与他者(教师、学生、生活等)的对话。可见,写作教学的有效与否,教师与学生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要实施真正有效的“对话”,必然要求写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以及学生的写作观念等方面都要有新的改变。
1.作为特殊参与者的教师。
在“对话”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展开具有互动作用的对话。或者说,正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参与者,教师首先要有倾听的意识。
对话是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的,基于对话的师生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尊重和理解使双方心对心地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流的“你”[3]。对话、交流的前提正是倾听。
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作为语文对话的前理解,倾听是语文对话的基本状态[5]。教师阅读学生的文章,就是在倾听学生在文章中传递的声音,通过倾听,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消除彼此的理解差距,达到视域融合。同时,教学中教师的倾听姿态,也可给予学生不小的鼓励,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当然,既然作为首席,就不仅仅是参与者。新课程标准说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各方面的对话顺利进行提供足够的保证。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各种对话中随时提供可能的帮助,使对话能够顺利地进行。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培养学生对话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想表达或已表达的内容是否是真实的表达,是否自然、合理,是否有可待商榷之处,然后使其具备一种意向。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外在于学生,而又与学生同在,学生的对话能力获得之后,引导者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对话者。
2.作为对话者的学生。
“对话”写作教学与传统的封闭、机械的写作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将师生关系由“我——它”的对立关系改革为“我——你”的对话关系,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因此由消极的被动者变为积极的对话者。
就写作行为本身而言,不是生搬硬造,无病呻吟,而是真实流露、个性阐发;不是基于功利的沉沦,而是“以文会友”的追求。这位“友”就是文章的读者。也就是说,积极的写作就是“用笔说话,是和所写文章的读者的对话。[5]”
基于这样的理念,要使学生的写作现状有所改变,首先要改变写作观念,要明确:我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我在和谁进行着对话?换言之,就是要树立明确的“读者意识”。
“读者”在写作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文章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自己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每个学生写好文章后,教师是主要的读者,他要阅读学生的作文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学生自己既是作者,又是自己文章的第一个读者,也应从读者的角度与自己的文章进行对话、进一步修改。自然,其他学生也可以是读者,另外,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
学生心中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倾诉的对象,思路堵塞不畅的问题就将得到改进,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写作欲望和激情。建立“读者意识”,无疑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在写作中享受对话是很有帮助的。
3.互动的师生对话关系。
过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常以文章的审判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评判,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的文章多有挑剔,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在机械的、僵化的教学方式中泯灭个性,教师的教学本身也渐渐缺乏爱心,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缺乏尊重和理解,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对话,谈不上精神的交融。
在“对话”理念下,当教师的角色解下权威的面具时,在对话影响下的师生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在写作教学的互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这种对话不是单就师生双方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而是就师生双方人格意义上的平等沟通而言。对话要求师生之间敞开心灵,真诚以待,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活动,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沟通。
其实,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建意义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激励学生思考,他不仅仅要拿出真理,还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创造性的活动,和学生互相影响、了解、沟通、鼓舞。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挑战与应答: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85.
[2][4][5]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50,262.
[3]孙迎光.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师生主体间“对话”吗[J].江西教育科研,2000(2),3-4.
姜黎莲,浙江师范大学03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