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农村中学生写作心理转变探幽
作者:刁 剑
一、克服抗拒心理,树立成功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到上课,便唉声叹气:“唉,该死的课又来了!”从心理上看,行为与动机不协调,走进了情绪的负面,表现为一种抗拒心理而害怕作文。
要克服抗拒心理,必须抓住矛盾的焦点,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写作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变。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受既定目的的制约,当目的达到,该行为才有现实的价值,行为者才会在成功和愉悦感里使这种行为得以积极的继续,以至佳境。这种行为的功利性也一定要反映到学生作文中来,学生如果总觉得自己的作文没有长进,甚至倒退,他就会消极地对待作文,甚至会中止写作行为。
问题的症结在此,要克服抗拒心理,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目标,树立成功意识。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当然不能降格于教本,也不能滥编《优秀作文选》,我们能够做的是列出每次作文的几个目标,只要目标全部达到,就给满分,一个也没达到,就给0分,毫不含糊。对特别好的作文满腔热情地给予评价,推荐入选,使之变成铅字,使之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理。对水平较低的作文,尽量挖掘积极因素,例如一段文字,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或一个标点的运用,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这类学生同样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本学期,我们以初二(2)班为试点,实施作文目标教学。每学期写大作文8篇,小作文15篇,每篇作文都确定具体的目标,从文面到文章,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容都确定具体的要求,各个击破,层层推进,逐步提高,经过这样的阶梯式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好文章层出不穷,不少学生还积极向《韩江》(水口中学校报)、《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报刊和杂志投稿,常有文章采用发表。与此同时,写作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多次考试中,该班的语文平均成绩
要高出平行班级2~5分。
二、消除压抑心理,倡导无意识作文。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心理教过和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和动作。”这就像一座飘浮的冰山,意识只是水面上的部分,仅占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则是水面下的部分——无意识的部分,在文学的创作上,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冰山原理”。不少学生文思枯竭,语流艰涩,在作文时抓头挠腮,写写停停,一个星期下来,也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写作中没有无意识地唤起已往积淀的情感的经验,与写作对象心理距离遥远,写作表象格外贫乏,完全在“要我写”的压迫下承受痛苦的折磨。反之,作文在无意识下进行,心理的潜意识因素被充分发掘出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如行云流水,奔流眼底,一气呵成,自然成篇。
学生一旦克服了抗拒心理,蓄足了跃跃欲试的写作情绪,无意识的运动就有了必然。如果命题适当,训练目的明确,写作情境适宜,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一下子进入写作状态,在“我要写”的心境中作文。显而易见,要进入无意识的作文境界,首先必须彻底打破“老师命题——静态指导——学生作文”的陈旧的机械的课堂作文模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写作指导模式,有待于大力研究,大胆实践,认真总结。笔者肤浅地认为,无意识作文指导要注意三点:
(一)酿造环境,创设写作氛围。作文伊始,学生端坐课堂,耳不旁听,眼不顾盼,平心静气,似练气功,进到物我两忘境界,集中精力,排除杂念,执着一题,这时心理活动激烈地进行,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灶,蓄势待发,产生写作冲动。
(二)开启思路,纠正思维偏差。有了良好的写作氛围,并不等于人人进入了意境,展开了思路。即使进入了意境的也因为掌握知识和认识上的一些障碍,导致思维偏差,这就必须“启思纠偏”。“启思纠偏”这一活动不是由教师包办(如旧模式中的“指导”),而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采用讨论的方式,或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或师生讨论、或自由讨论等,充分发掘集体和个人潜能,集思广益,知识互补,以活跃思路,纠思维偏差。
(三)限定时间,防止情绪回归。任何一项有趣的游戏,时间长了,都会因疲劳而乏味,而终止。“造境”与“启思纠偏”活动限定在5—10分钟内为宜。时间一长,兴奋过度,导致情绪回归,写作就会卡壳。循着这个道理,写作时间也要限定,要求在30分钟内全部完卷。这种作文能增加紧迫感,激发思维火花,使学生灵感顿悟,思路清晰,意到笔随,一气呵成。
环境、思路、时间三者虽有段次分别,实则揉合为一体,是无意识作文的根本所在。这样训练一年半载,定有成效。
三、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定势是由过往的经验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变化时,它会妨碍人采取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用同一种思维方法去立意,构思谋篇,甚至用一成不变的言语模式去作文,没有创造性,结果是千篇一律,千部一腔的套子式文章,味同嚼蜡,令人倒胃。为了克服定势在作文中的消极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心理,有必要发展求异思维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流畅性。
发展求异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一条途径,求异思维不受现成结论的约束,从不同方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有助于提出创新。求异思维的心理学特征是发散型的:“从同一的来源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吉尔福德语),即思想的触角朝着多种方向伸延扩充连缀,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以求得更多的信息,进行想象的再造。在作文训练中,借助想象,发展求异思维,可着重从多角度立意和反向立意入手。所谓多角度是指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侧面越多,角度就越多,选择最佳立意的机会也就越多。我们在教学完议论文单元后,进行了发散思维的作文训练,结果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基本上能选择最佳角度立意,例如:《谈改革》出现的立意有:(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改革不能不付出代价,忍受阵痛;(4)改革需要全民族同心同德;(5)只有改革才能消除社会弊端;《论创造》出现的立意有:(1)创造是人才的本质;(2)创造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3)创造要克服惰性;(4)创造力的萎缩导致民族活力室息;(5)创造是冥思苦想后的一种享受。
所谓反向立意,即将思维朝着与既定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方向展开来描写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把人带入“别有洞天”的瑰丽境界。中学生遇着好事好争论,好发新论,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可以进行争论式作文,通过激化思维的矛盾来发展创造力;或针对传统的定说提出不同的解释,如“弄斧必须到班门”;或驳斥“近墨者未必黑”;或赋予新意,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如此等等。
对于学生作文中迸发出来的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要积极鼓励,善于引导,使之燃成智慧的火焰。
通过我们对中学生写作心理的转变探索,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观念和写作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由害怕作文课转变到喜欢上作文课,过去那种“要我写”的苦恼由“我要写”的祈盼所代替。现在,许多学生除了老师每期布置的作文外,还自觉地坚持每天放学后主动用10~15分钟写段300字左右的日记,而且常将日记交给老师来评点、指导。老师们也不厌其烦地为其修改、润色,并常将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韩江》(水口中学校报)发表。这样校报上经常可见我们学生的优秀作品发表,从而充分调动其写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整体水平。
刁剑,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