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写作离不开阅读

作者:邓达云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的凭借作用,开辟广阔的语文训练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阅读逐步达到向作文迁移,由阅读向作文架桥铺路,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学由人格合格上升到破格、创新,而绝不在于禁锢学生的创造力。
  
  一、阅读是通向写作的桥梁
  
  人们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并借此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其行为表现为:阅读中能读通文字,读通文意,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对文章的特点有大概的印象,学生读文章时也总是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不是首先想知道文章可分为几段。根据这一特点,指导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很有意义。众所周知,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基础,理解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披文入情,把握课文的丰富意蕴及其表达方法。
  要通过读课文,粗识作者的思路。理解一篇课文必须从摸清作者的思路入手,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整篇文章就容易理解了。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思路入手,让学生抓住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以大致了解作者的思路。
  要通过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体会写作者的情感状态。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无论它以抒发感情为主,还是侧重观点的阐述或知识的说明,都渗透着情感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学生初读课文如果受到一定的感染,激发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为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通过读课文初识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面貌,初识文章的框架只是要求学生通过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而对于各部分的细微之处以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留到深入阅读分析课文时再掌握。
  此外,由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深入到对词、句、段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必须过程。在此过程中,仍须树立整体观念,切忌把词、句、段分割开,孤立地进行教学,忽视与全篇的联系。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否则,既难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段落划分的根据和意义也只有在全篇中才能看出,而且分段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文章整体,所以分段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认识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认识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有考察清楚段落间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住文章脉络和作者思路,进而认识课文整体。如果只是为了分段而分段,就降低了段落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求得对部分的具体理解,以获得对整体的全面把握。待从部分到整体时,学生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全文得到深刻的本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强调一点的就是师生应该通过具体的阅读实践,总结出各种类型的文章整体把握的内容,如说明类文章应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记叙类文章应把握叙事、写人、状物的目的,抒发的感情;议论类文章,应把握住中心论题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再就是训练的重点应是分类训练整体把握的基本方法,如串标志(分析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对文章内容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等,联系起来总体考察),联主干(将文段中起领起作用的句子串联起来),如段意(将文章中各段的大意累加起来)等方法。
  
  二、阅读与写作的交互关系
  
  阅读和写作看起来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自己的目的和规律,但从二者的联系来看,又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从提高写作水平来说,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因为阅读不仅是内化的过程,而且是发展的过程,内化就是阅读主体对文章的理解过程,即通过文章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去认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并掌握一定写作方法的过程。发展,就是阅读主体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感知、想象、思考、判断、评价、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超越文章本身的存在,产生新的人、事、物、思想、观点、方法等的过程。通过内化与发展的阅读过程,以便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学生的作文过程便富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注重整体阅读和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剥茧抽丝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理,生动活泼,且富有感染力。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性作文和模仿作文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想象性作文是阅读主体在阅读文章时,受文章情景的启发,对感知的表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更多的丰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进行的富有创见性的作文。
  模仿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手段。从它与创造的关系来看,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所谓模仿性作文,就是阅读主体依据在阅读中所获得的写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的作文。它是模仿与创造的统一。因为作者在模仿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并不完全照搬原文的形式,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原文的形式。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就是《大纲》中所说的“因道悟文”四个字,即通过对文章局部作了精雕细刻描述的地方的品味,内化成可依托的写作方法,通过对文章内容与思路的理解,学会整理自己的思想,以形成行云流水式的作文思路。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想来讲内容。叶老说:“不脱离文章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不放开文篇另外说一番道理,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于读法写法方面有所长进。”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复述,复述就其本来含义而言,一是指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二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复述,而且要把复述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来学习,教师应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为通过复述,一则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二则用于反馈教学信息,它可以检测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和概括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复述既是方法,又是能力,它是方法和能力的有机统一体。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复述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一种好方法。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集中表现,一文在手,认识是否深刻,思维是否严密,语言是否畅达,最能清楚地鉴别出来,它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因此,我们必须搭好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搞好从阅读走向写作的语文教学。
  
  邓达云,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