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以学生为主体教好语文
作者:张艳秋
一、转变教学中心,以生为本,尊重个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只管老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不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们都变成了标准的答题机,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不是生动的认识主体,而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实质上是一群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记录员,完全窒息了其个性发展。
语文课堂是双重主体的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这个半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回归学生主体,不应再把学生看作纯粹的“物”,而应该把他们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个体”,更不要觉得因此而改变了自己教师的地位,应该尊重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挖掘他们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讨论争辩等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还要能激发出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去感知、去领会、去体验。
二、激趣求异,创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教学过程的创新应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意识,有机地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创新教育却很少步入我们的课堂,虽然许多教师在思想上完全赞同创新教育,但在实践上还很难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用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
好的文化环境,具体说来,应该把握几点:
1.课堂教学导入课文应诱发学生求知欲望。求知欲望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因此,我们在设计导语时,应力求新颖、独特,迅速把学生诱入教学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使学生产生极高的兴趣,急于展卷阅读。
2.一堂生动的语文课,选好教材的切入点至关重要。那么切入教材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语,辐射全篇;或中间开花,兼顾首尾;或寻找文眼、串连整体;或从结尾切入,反溯全文等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能割裂了教材中的逻辑联系;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习惯、认知水平,否则就华而不实,搞花架子,适得其反,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3.设问置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包括文体、结构、主旨以及品味语言,对重点段、关键句的斟酌。要把从前教师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会发现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培养学生会提问题,进而做到善于提问题,当学生发现一些疑问后,必须先自答,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意识,这样就摒弃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探求中学习。
4.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一定的知识和信息,但远不如动手操作的印象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张艳秋,河南如南县幼儿师范学校教师。